![]() 原來我總是做筆記的,那時希望所有東西都能進到自己腦子里,希望腦袋像一塊海綿,盡量多的吸收書中內容。 但事實結果并不太好,不是因為筆記的問題,而是不會記筆記的問題(后來發現)。 之后就很少做筆記,紙質書讀過就讀過,電子書就劃線,也算是做筆記。 再后來還是希望做一做筆記,因為不做筆記感覺就像沒有讀過那本書一樣。 只是這時又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讀起來就忘了做筆記這件事,尤其是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根本想不起來記筆記。 這個時候的自己沉浸其中,有著閱讀帶來的快感、感悟等等,誰還能想起來去做筆記。 只有讀完后,某個時刻突然想起來當時自己的感悟再寫一寫,或者是寫本子上,或者是寫在網絡平臺上。 沒有刻意去做筆記,所以很多地方都沒有想起來寫一寫。 所以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想著再讀一遍,一是記憶力不好,二是有些地方寫得太好了,我感觸至深以致忘了標記,之后就給忘了原文是怎樣的。 心中遺憾頗多,但是又貪讀“新書”,“舊書”剛讀過又不想立刻讀第二遍,所以積累多了,心里就像有塊“病”。 鑒于我這樣的閱讀經驗,還是做一做筆記的好,至少不會落下我這樣的“毛病”。 其實很多讀書人都是記筆記的,為什么有要不要做筆記這個疑惑,就是很多名人名家名作里都建議我們做筆記,或者他們本身做筆記。 尤其是讀到他們的書上寫滿了自己的感悟、想法的時候,就想:哇,他這是把書讀厚了,有那么多的感想。 如果說只讀書,沒感想沒總結沒輸出,那就是純娛樂性的閱讀,就像聽一首歌看一個短視頻打一局撲克牌…… 但是,大多時候的閱讀是有感想的,這就是閱讀神奇的地方,文字神奇的地方。或許這也是一種對話,和作者之間的對話,和書中人物的對話,你說了什么我回應什么。 在一來一去之間,不僅交流了思想,也讓自己體會到了閱讀的快樂。 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深的表達能力,有可能會詞不達意,有可能會心里有卻表達不出來,還是要借助他人的文字來展現。 我想這可能是交流得不夠多,思考得不夠深。 那筆記還是要做一做的,可以是閱讀中做也可以是閱讀后做,這也是輸出的一種方式,讓自己的思路得到總結,讓自己的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因為我的隨性,很多書我都是決心要讀第二遍第三遍的,但也總是在把書忘的差不多了的時候才去讀……感覺又像讀一本“新書”。 這種方式或許并不太好,也不一定,沒有什么定論。 但是還是想著去做一做筆記,或者做一些讀后感悟的視頻,總之就是能夠讓自己與書本有更多的交流 ,思考得更多更深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