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對魚雷武器有豐富使用經驗的國家,早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面對堅不可摧的北洋艦隊“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魚雷幾乎成了日本海軍唯一有效的對抗武器,亞洲第一大巨艦“定遠”號正是在魚雷艇的偷襲下被迫擱淺。1903年2月8日夜,日本聯合艦隊對沙俄太平洋艦隊旅順錨地發起魚雷夜襲,造成兩艘俄戰列艦重創,為日軍取得旅順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同年5月27日夜到28日晨,那可怕的“魚雷之夜”更是對日本海軍后來的雷擊戰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著名的“特”型“吹雪”級驅逐艦的服役,使日本海軍的雷擊戰術上升到一個新階段。日本海軍對魚雷的迷戀在搭載10座四聯裝93式魚雷的“北上”和“大井”號巡洋艦上達到了頂峰,但隨著大型艦艇的重型魚雷裝備逐漸完善,為日本海軍早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魚雷艇逐漸退回到被人遺忘的角落。 ![]() 日本畫家筆下的日軍魚雷艇在中國旅順用魚雷攻擊沙俄戰列艦的場景 分類 在舊日本海軍中,能遂行雷擊任務的輕型艦艇主要包括水雷艇、魚雷艇和驅逐艦。其中驅逐艦是作為單一艦種存在的,“魚雷艇”這個名字則是魚雷艇和驅逐艦發展早期的稱呼。在日語中,“水雷”一詞是指撐桿水雷、深水炸彈(日語中為“爆雷”)、魚雷和現代意義上的水雷(日語稱其為“機雷”)。后來水雷艇逐漸演變發展,分化出了兩級,大型的演變為驅逐艦,小型的則成為現代意義上的魚雷艇。日本海軍保留了“水雷艇”這一艦種,其最終形態就是“千鳥”級和“鴻”級水雷艇,與之對應的有德國海軍“猛獸”級雷擊艦,基本可看做是一種小型驅逐艦。 ![]() 日本海軍'千鳥'號水雷艇 本文所要談的,就是在舊日本海軍中劃分在“特務艦”(作戰支援艦種)艦種下以小型、高速為特征的魚雷攻擊艇,基本相當于西方分類的摩托魚雷艇。 起步 按日方自己的說法,舊日本海軍的魚雷艇是從CMB艇開始的。但從魚雷艇的定義來說,則應當追溯到1917年橫須賀工廠得到的八艘艦載魚雷艇訂單,這些艇設計航速要求達到33節以上,準備搭載在A-64計劃的四艘超無畏戰列艦上(也就是后來的“扶桑”級和“伊勢”級),這些艇已經具有魚雷艇的特征,只是當時“魚雷艇”一詞還未在日本海軍中出現,所以被稱為“高速內火艇”(高速內燃機艇)。眾所周知,直到“扶桑”等艦在蘇里高海峽最后的“T”字陣下覆亡,也沒搭載任何魚雷艇,編號423~429的這些快艇最終留在橫須賀廠內,作為魚雷試驗輔助船使用。 1922年,日本海軍進口了2艘英國克羅夫特公司的10.28噸級CMB魚雷艇和1艘德國ERZ公司的9.27噸級LM艇,這三艘艇第一次被稱為“魚雷艇”。從1923年起,日本開始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證明,進口快艇的性能要超過自產的快艇,但同樣不能滿足海軍的需要。與眾多不完善的同類一起,這三艘艇被扔去做雜役,自此音訊全無,日本海軍魚雷艇的發展也就此停滯。 發展 1934年,戰爭的氣氛越來越濃,日本海軍重新開始了魚雷艇的發展,向橫濱游艇公司訂購了三艘13米長快艇,設計航速29節,其最大特點是第一次使用了兩臺300馬力的柴油機,相對于當時普遍使用的汽油機、具有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優點(使用汽油機的PT艇幾乎有四分之一毀于主機爆炸)。先進的柴油機動力成了乏善可陳的日本海軍魚雷艇難得的遮羞布。 1937年,日本海軍又生產了幾艘代號為“1000”型的16米級快艇用于魚雷試驗,航速達到40節以上,滿足了對航速的要求,可此時的日本海軍仍然滿腦子是大型艦隊驅逐艦和攻擊機,對續航力小、適航性弱的魚雷快艇缺乏興趣。他們的這種錯誤認識不久后就被中國人糾正了。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爆發。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8月17日,中國海軍CMB55型魚雷艇偷襲停泊在上海的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出云”號巡洋艦,雖然沒能對其造成重大傷害,但給忽視魚雷快艇作用的日本海軍一個警告,加上1939年美國海軍恢復魚雷艇建造,早已將美國視為最大假想敵的日本自然也不能落后,隨即在1939年度臨時軍備預算中編入6艘魚雷艇的建造費用,決定先自行建造一艘艇,再購買一艘,最后根據對比試驗結果建造4艘(實際上只建造了一艘)。 日本自行建造的那艘就是后來被視為第一種純日本血統的T-0型魚雷艇(雖說是純日本血統,但線形上仍參考了英國快艇)。該艇長18米,系鋼骨木殼結構的半滑行艇,使用兩臺原裝配于95式攻擊機上的94式航空發動機,排水量19.8噸,航速35節,搭載2枚450毫米魚雷、1挺7.7毫米機槍和5枚深水炸彈。1940年,從意大利購買的MAS431艇運抵日本,這種耗資50萬日元的20噸級快艇在當年8月的試航中一舉達到48節以上的高速,創下了日本海軍的航速紀錄。 1943年后,日本海軍節節敗退,美軍PT魚雷艇也開始主動出擊,給日軍造成了很大麻煩,日本遂效仿英國海軍對付德S艇的方式,建造了大量高速炮艇以對付日益活躍的PT艇。根據H-1計劃,一直由橫須賀造船廠保存的MAS艇被改造為炮艇,是為“隼一號”艇。以該艇為基礎,日本又建造了155艘各型隼艇(包括一些由乙型魚雷艇改裝的),生產持續到了1944年末。這些艇分為多種型號,航速在35至17節之間,以20毫米或25毫米機炮、深水炸彈為主要武器,主要負責港口保衛,防備 PT艇攻擊等。這已經是炮艇范疇,在此就不多說了。 T-0型則發展出了T-1型魚雷艇,這是日本海軍第一種量產化的摩托魚雷艇,在太平洋戰爭前一共建造6艘。這是一種木質船體的滑行艇,滿載排水量20噸,航速38節,以兩臺94式航空發動機為動力,裝備兩枚1937年研制的97式450毫米魚雷和兩挺7.7毫米機槍。魚雷從艦尾方向滑入水中后向前沖出攻擊敵艦,這種艇尾發射方式被很多小型魚雷艇使用,優點是布置靠近船體中線,有利于快艇重心穩定,但也帶來攻擊精確度下降,影響主機布置的缺陷。這6艘艇被編入駐扎于橫須賀的第一水雷艇艇隊,在威克島和塔拉瓦群島的戰斗中沉沒了5艘,僅存的1艘作為水雷學校的教練艇部署在長浦港。 ![]() 高速航行中的日本海軍T-1型魚雷艇 太平洋戰爭初期,挾珍珠港偷襲成功的余威,日本海軍一時春風得意,依靠飛蝗般的攻擊機群配合水面艦隊的掃蕩,使得盟軍大型戰艦沉的沉、逃的逃,僅有的幾次攻擊都無建樹。但盟軍魚雷艇頻頻出擊,雖然沒能給日本海軍造成實際傷害,但卻給其造成不少麻煩,麥克阿瑟將軍更是乘著魚雷艇撤走,又乘著它攻回來。中途島戰役結束后,太平洋戰場進入相持階段,日美雙方開始圍繞島嶼控制權展開絞肉機般的殘酷的拉鋸戰,大量生命和鋼鐵被投入名為瓜達卡納爾島的鋼鐵熔爐。 在這一階段,雙方都損失慘重,美軍魚雷艇的行動也更加具有攻擊性,他們利用其數量眾多、體積小、航速高、通過性好的優點頻頻出擊,在島嶼密布、航道情況復雜的南太平洋島嶼中十分活躍。日軍伊-16號艦隊潛艇、“卯月”號驅逐艦、甚至3000噸級的“照月”號防空驅逐艦以及多艘運輸船相繼遭美軍PT艇毒手,“阿武隈”號輕巡洋艦也被重創(萊特灣海戰),日軍遂被迫停止了用潛艇為守島陸軍進行補給的行動。 與盟軍魚雷艇的活躍相反,日本海軍盡管已經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建造了不少魚雷艇,在東南亞掃蕩戰中又繳獲了10多艘荷蘭魚雷艇和2艘美國魚雷艇,而昭和十七年度(1942年)戰時艦船補充計劃和昭和十八年度(1943)臨時擴軍預算計劃又打算建造18艘80噸級的甲型魚雷艇(實際完成11艘),但對小型高速攻擊艇在島嶼作戰環境下的重要作用依然不予重視,以致大量快艇被用于普通的護航和運輸工作。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航空兵的嚴重損失使日軍艦艇越來越多地暴露在美軍航空兵鐵翼陰影之下,而日軍快艇只能在天敵的炸彈與航空火箭襲擊中茍且偷生。 昭和十七年度(1942)戰時艦船補充計劃決定建造的甲型魚雷艇是由德國輔助設計的一種大型排水型魚雷艇,參考了著名的德軍S艇,采用圓舭船型,使用三菱公司生產的71式6型發動機(以MAS艇上使用的為原型)。這種發動機雖然理論性能相當不錯,但由于當時日本特種鋼材技術不過關,加工精度落后,發動機的產量一直上不去。加之日本缺少建造這種大型高速艇的經驗,所以甲型艇的第一種型號T-51A(10號)首艇花了一年多才完工,此時已經是1943年11月了。 這種采用4臺MAS發動機驅動雙軸推進的快艇存在很多缺點,特別是出于節省鋁材目的而采用的木制船體重量過大,發動機震動過大,全速航行時船體強度太低,以致難以達到最高航速。該型艇設計排水量為80噸,實際完工時已近90噸,適航性也與預想的有差距。種種不足使得這種攜帶4枚魚雷的大型魚雷快艇只由橫濱的鶴見船廠建造了1艘。 為了修正T-51A的不足,日本海軍又提出了T-51B方案,原來先進的雙機并聯推進方案被廢止,改為簡單的4臺主機直接驅動4個螺旋槳,艇載魚雷數量也被減到2枚。盡管如此,該艇的航速依然只能達到24節,而原定18艘的數量也只實際完成了8艘,1944年8月后下水的3條艇則全部停工拆毀,改五計劃中的18艘T-51A改進型同樣沒了下文。1945年,部分殘存的甲型艇被改造,搭載輕型雷達作為雷達哨艇。 ![]() 日本海軍甲型魚雷艇的第二型T-51B(14號型) 日本海軍魚雷艇真正的主力是乙型艇,這種小型魚雷艇以T-1型為原型,木殼鋼骨,搭載2條97式450毫米魚雷、1門98式20毫米機關炮或2挺13毫米重機槍。從1943年開始,日本動員本國和占領區有條件的船廠,甚至橋梁制造廠都大量建造乙型艇,計劃兩年間生產各種小型船艇1500艘。由于戰事吃緊,新型發動機產量不足,這些魚雷艇大多使用庫存的老式航空發動機作動力,根據使用的不同發動機劃分為151型,T-21、22、23,25和T-31至39等不同型號。由于大多數都是因“心臟”有病而導致性能不良的低速艇,因此服役后鮮有從事魚雷攻擊正業的,絕大多數都被改造為搭載魚雷或深水炸彈、在港口附近于點雜活的雷艇或撤除魚雷、強化火炮攻擊力、用于對付PT艇的隼艇。只有使用71號6型發動機的T-14、15、25和使用三菱“震天”21型風冷發動機的T-39是真正作為魚雷艇使用的。 T-14是一種在T-1基礎上繼續小型化的產物,長15米,寬3.6米,吃水0.6米,排水量14噸。由于艇體小型化,航速得以提升,在使用一臺71號6型發動機的情況下,航速超過32節。該艇采用小型艇上少有的首樓船型,搭載魚雷的后甲板要比前甲板低一層,有效降低了重心,增強了穩定性,同時給艇體鋪設裝甲,加強對油料艙的保護。駕駛室后布置一門20毫米炮,后甲板兩舷有2枚魚雷和6枚深水炸彈,魚雷通過投放架施放。1944年10月,T-14開始生產,計劃建造83艘,但只完成71艘(這已經是日本魚雷艇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個型號了)。T-15比T-14大些,但性能并未有多大提高,因此只建造了一艘。 ![]() 日本海軍乙型魚雷艇T-14(538號型)模型 數量位居其次的是T-25型,它是作為乙型艇的直接改型,隨著71號6型發動機的逐漸完善而出現的。T-25的尺寸與T-1一致,但由于使用了專業發動機,性能有所提升(不過航速也只有可憐的26節)。該型魚雷艇一共建造了55艘。 T-39的航速達到27節,1944年完工了8艘。 按照日本海軍的計劃,乙型艇應該與甲型艇形成高低搭配,但虛弱的甲型艇顯然不可能勝任指揮艇的工作,嬌小的乙型艇只能獨自面對越來越兇險的海洋并逐漸被吞噬。 由于型號繁雜,生產廠家眾多,不少艇都被轉包給民間小型船廠生產,所以日本魚雷艇具體的生產數量已不可考。其中三菱長崎船廠承擔了大部分正規魚雷艇的建造,數量最多的T-14、25、39都是由它生產的。如果包括隼艇等半路出家的型號,日本海軍一共建造了摩托魚雷艇/炮艇800余艘,其中完工500余艘。此外,日本海軍還有19艘俘獲的荷蘭魚雷艇,1艘美國魚雷艇和1艘中國魚雷艇。 1945年3月,隨著戰局的急劇惡化,日本開始建造“本土決戰”急需的“震洋”自殺艇,停止了普通魚雷艇的建造。日本帝國海軍魚雷艇的發展就此終結,部分已經完工的魚雷艇也被改造為自殺艇或自殺艇指揮艇。 ![]()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建造的'震洋'自殺摩托艇 教訓 縱觀日本海軍魚雷艇的發展,發動機性能不良始終是限制其發展的最大技術瓶頸,而因為發動機性能不足而牽扯出的一系列問題更讓其苦難纏身。1944年,三菱川崎廠就試圖仿造由伊-8號潛艇偷運回來的德國奔馳公司MB-501高速柴油機,這種柴油機最大功率達到2000馬力,如果仿制成功,日本魚雷艇的動力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其他小型艦艇也將獲益。但這顯然不是當時日本能做到的,仿制研究的成果直到戰后才發揮作用。甲型艇由于發動機限制而超重,導致航速不足,而為了彌補航速不足的缺陷,甲型艇又被迫減輕重量,因此降低了船體強度和發動機架強度,可這又造成發動機震動過大,船體強度太低,結果又回到航速不足的狀態。陷入這樣一個怪圈,可算是日本海軍的悲哀。 二戰中,日本的鋁合金產量始終不能滿足戰爭需要,生產出來的鋁材首先用于飛機等航空兵器制造,處于次要地位的快艇只能用木制船體,造成重量過大,因此船體變形漏水事故十分常見。適合高速艇的專用發動機技術落后,產量不足,大量快艇只能使用庫存的老式航空發動機,性能得不到保證。另外,日本海軍對魚雷快艇的認識也存在重大誤區,不重視快艇的使用。凡此種種,都是日本海軍魚雷快艇部隊難以取得重大戰果的原因。 縱向來看,相比當時世界各大海軍魚雷艇的性能,日本海軍魚雷艇是最差的--排水量不超過20噸,航速卻達不到33節。對依靠航速吃飯的快艇而言,這是個致命缺陷。如果在其他國家,這種航速的魚雷艇根本不可能投入服役。至于用來克制美國PT艇的隼艇更是火力貧弱,航速低下,面對裝有多門20毫米甚至40毫米炮、速度高出自己不少的PT艇,大多時候攻守易位,從獵人變成獵物。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大概是由于小型艦艇活動的地區靠近日本陸軍活動范圍的緣故,向來水火不容的日本海陸軍在小艇的設計建造上卻多有合作,例如日本魚雷艇上常用的98式20毫米炮就源自陸用的20毫米高炮。 探尋日本帝國海軍快艇失敗的原因,無論是技術問題還是思想問題,根源還是日本這個島國的固有缺陷所致。一個天生就資源匱乏的貧窮島國,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大規模戰爭的消耗。就如同一個身材瘦小的人,傾盡全力打造了一把重錘,如果開始幾下的揮舞無法擊倒敵人的話,面臨的就是戰敗的命運。況且,當時日本面對的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和深受日軍殘害的各國軍民。“永不沉沒”的7萬噸級“大和”、“武藏”號戰列艦尚在反法西斯力量的打擊下灰飛煙滅,何況這些10多噸的小艇呢。 二戰后,日本海軍殘存的快艇尚有百余艘,大多數作為雜役船繼續使用,為日本海上力量最初的復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性能太過低劣,這些艇很快就毀于船體腐蝕與發動機爆炸。 后記 盡管二戰中的魚雷艇命運悲慘,二戰后又被解除了武裝,但是日本魚雷艇的歷史并沒有因此終結,而是在二戰后以另一種方式獲得了延續。1954年11月14日,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航驅逐艦在浙江定海附近海域遭人民海軍魚雷艇伏擊而沉沒。該艦是二戰后毀于魚雷艇手中的噸位最大的軍艦,給當時的國民黨海軍造成巨大震動。之后,臺灣國民黨當局發起了所謂“獻艦復仇”運動,號召社會捐款購買新軍艦,結果籌集到20萬美元,加上當局東拼西湊拿出的40萬美元,總共60萬美元。 可想而知,這點錢根本買不了大船,只能購買魚雷艇,但深知魚雷艇在近岸作戰中巨大作用的美國拒絕出售。無奈之下,臺灣國民黨當局只好找到當時正舔舐傷口的日本三菱公司。由于國民黨海軍不少美式艦船都到三菱公司的船塢維護保養,因此雙方關系不錯,而且三菱公司也正急于恢復生產,因此接下了這筆訂單,總數為2艘。 依照當時日本的技術水平,三菱公司提出了一個方案:鋁制艇體,標準排水量34噸,但航速與二戰時相比仍沒有什么提高,只有可憐的25節。在人民海軍高速魚雷艇重壓之下,國民黨海軍自然不可能接受這樣性能低劣的魚雷艇,而本來就家底貧弱的日本又確實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最后,國民黨海軍只得給這兩艘艇各裝上三臺“野馬”戰斗機的氣冷式航空發動機,再搭載兩條日本遺留的97式450毫米航空魚雷(與舊日本海軍魚雷艇一樣,沒有使用魚雷發射管,魚雷直接架在甲板上),航速能達到40節。 ![]() 日本海軍甲型魚雷艇T-51B正面照 較之國民黨海軍的其他“太”字號護航驅逐艦,這兩艘魚雷快艇噸位雖小,但攻擊力相對強大。國民黨海軍對它們很重視,專門派人赴三菱船廠學習維護修理技能。兩艘艇由美制坦克登陸艦運回臺灣后,分別命名為“復仇”和“雪恥”號。但在此時,美國又同意向臺灣出售PT艇,結果這兩艘艇還沒享受幾天好日子就被性能更好、數量更多的PT艇擠到二線。不過得益于鋁合金的艇體,它們的壽命遠遠超過木質的PT艇,其中“復仇”號還在20世紀70年代被改造為“雄風”I導彈的試驗艇,直到80年代才退役。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