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這幾年好像都沒什么人穿吊帶熱褲了。 天氣熱一點的時候,前面的人穿著大t恤和寬松牛仔褲,后面的人穿著永不出錯的all black。冷一點那更是巴不得把全身都裹住。 就連國產劇里的穿搭,都不怎么出彩。 大家穿衣越來越保守了,是我的錯覺嗎? 01 大家穿衣越來越保守? 翻看零幾年的街頭攝影,我驚奇的發現那時候人們穿的都非常有風格和特色。 熱辣又坦蕩。 低腰牛仔褲卡在胯骨,亮片吊帶配小高跟,超短熱褲下是曬成小麥色的腿。 穿大露背的連衣裙大方展示身材曲線。 沒有“純欲風”“多巴胺”的標簽,卻透著一股子生猛的自信和熱情。 看完后我就一個感覺:好大方的穿衣,好自信的表情。 感覺都不像是十幾年前的街頭穿搭。 就連熱播劇里的穿搭都很大膽外放。 各種性感小吊帶和熱褲輪番上陣,露膚度很高。 反觀現在,街頭上的穿搭似乎就是復制粘貼。 除了那種東山口和安福路那些時髦度爆表的地方,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街頭巷尾中,其實還是簡單、隨性的穿搭占比更多。 早晚高峰的地鐵里是清一色的oversize衛衣牛仔褲,通勤路上飄過的全是快時尚品牌。 打工人連穿件亮色T恤都要嘀嘀咕咕:“會不會太顯眼?” 穿露肩裝、小開叉的裙子開會,《職場著裝規范》下一秒可能就甩進了你的郵箱并讓你熟讀。 ![]() 那些適合普通人的穿搭法則,像解數學題一樣。 梨形身材必須遮胯,圓臉要少穿高領,甚至詳細到通勤裝的飽和度、色彩搭配。 保守到像npc一樣穿固定風格的衣服,看到稍微有一點夸張、性感的衣服,直接就是三思而不行。 ![]() 其實這幾年,明星們走紅毯時選擇的禮服也都很保守。 之前還能看到大深V、高開叉,但現在都是千篇一律的公主裙,露膚度高的甚至還要縫起來,裹得嚴嚴實實。 以前紅毯是爭奇斗艷,現在比的是誰更端莊。 老實說,看得我都有點審美疲勞了。 韓國女團那種熱辣的風格在中國也很少出現。 中國女團大多走的是清純可愛的甜美風格,還有幾位走中性風的選手。 甜妹當道,完完全全走大方性感路線的成員少之又少。 打歌和演出舞臺的服裝也很難有新意,來來回回都是這么幾個風格。 ![]() 從方方面面看,大家變保守似乎成了無可爭議的事情。 02 為什么越來越保守? 首先就是男女感興趣的點不一樣,對“性感”的消費邏輯完全不同。 韓國女團曾經靠“熱辣性感”風靡亞洲,但在中國市場,這套打法越來越行不通了。 對很多男性觀眾來說,韓國女團的這種“熱辣性感”更偏向于一種休閑消遣。 他們有著非常明確的審美需求,主打一個解壓但無需走心。對于不少男性來說,看女團不如看別人修馬蹄、建木屋。 女性不一樣,她們會拿著八倍鏡追星,關注打歌服的剪裁、成員們的妝容,關注很多“與我相關”的東西。 其次是職場文化的下沉。 時尚的盡頭是國企風穿搭。以簡約、百搭、低調為主的通勤著裝,幾乎是不會出錯的選擇。 “專業感”成為了重要的社會資本,得體的著裝更易獲得客戶的信任溢價。 在老板眼里,你的穿搭可信度可能比你的周報數據更重要。 當這種安全穿搭持續獲得正向反饋時,人們會自發將這套邏輯轉移到到日常生活中。 更何況,穿得像Excel函數一樣規整,才能避開同事群里“今天誰穿得像年會表演嘉賓”的審判。 ![]() 社交媒體時代的“審判文化”也在影響著大家的穿衣選擇。 信息時代會將他人的指指點點放大,稍微不注意,可能就能引爆一場關于“得體”的群體審判。 為了防備擦邊的指責和質疑,大家能穿吊帶,但外面要套件防曬衫。 為了防備太過暴露的評價,大家能穿短裙,但坐下來要蓋住膝蓋。 當穿搭從審美問題升級為道德議題,大家干脆選擇隨便穿穿。 同時,消費者更喜歡選擇經典款而不是一些冒險單品。 這幾年,曾經風靡全球的快時尚,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退潮。 許多國外快時尚品牌質量和設計都飽受詬病,早些年消費者還能用“便宜買不到質量”進行自我安慰,但如今,性價比的邏輯已被重新定義。 經典款的“長期主義”,精準狙擊人們的消費心理。 設計簡約且適配性強,滿足一衣多穿的實用需求。年輕人不再想被品牌教育“該買什么”,而是更相信“我需要什么”。 “裙擺指數”理論也指出:經濟下行期往往伴隨著裝保守化。 經濟越繁榮,女性裙擺越短;經濟越蕭條,著裝越保守。 當社會樂觀情緒、消費意愿增強,時尚風格則大膽開放,人們更愿意展示自我。 emmmm……這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如果大家都變得保守,這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呢? 03? 保守,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我想強調的是,自主選擇保守穿搭是進步,被迫保守那就是退步。 當保守穿搭成為個人基于審美偏好或價值觀的主動選擇時,它就是個人意識的覺醒。 沒有人能管你穿什么。 而被迫保守,則是對個體的壓制,從根本上來說,這是通過著裝維護權利結構。 比如一些地區對女性著裝的法律強制,這種倒退往往伴隨著對個人其他權利的剝奪。 長期的保守環境,會導致人們主動放棄表達創意,慢慢的讓個性消退。 人們可能會經歷從“被迫服從”到“自我規訓”的階段。 不再需要外部強制,而是進行自我審查,最后導致思維固化,放棄嘗試新風格。 更何況,如果所有人都穿黑白灰,設計師和時尚品牌也會減少創新,只做大家愛的風格。 外在的自我表達與內在創造力存在正相關,創意需要一定程度的感官輸入激發聯想,但是單調的環境可能減少感官刺激,導致大腦默認模式網絡活躍度降低。 ![]() 進步社會的標志是提供多元選擇空間,重點在于是否給予了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如果社會足夠包容,街上的穿搭就會各種各樣。 如果個人足夠自由,就能按自己的喜好選擇穿搭。 作者:律也人 責編:律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