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70分) (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1~5題。 當人工智能有能力參與知識生產時,人類的知識生產范式再一次來到了革命關口。在知識創新領域,知識精英一直在關注數字技術發展的影響。以人文學科為例,20世紀50年代,人文科學者與IBM合作,利用計算機為研究文本建立索引或小型電子文本庫。20世紀末、21世紀初,伴隨谷歌圖書、維基百科等結構化數據庫的建立,數字人文已成為一個跨學科領域。在計算方法從計算機科學領域外溢之后,人文學科又引入計算方法進行數據挖掘,從小規模文本數據、大規模真實文本,到大規模多媒體數據處理,甚至還出現了針對文化現象與歷史研究的大規模文本分析、藝術視覺融合等,以及針對由個人體驗、物理空間與技術空間共同形塑的文化觀念的變遷與人類創造力變化等的探討。 新一代人工智能向知識創新的滲透,意味著知識創新開始出現了本質性變革:機器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變成了伙伴介入人類的知識創新。對此,2018年8月鄂維南院士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科學智能概念。需要說明的是,科學作為人類知識創新的總稱,依據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學界傳統上將其劃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只是,科學智能當下的努力更集中在面向自然現象。故此,如果我們把科學智能理解為理科智能,與之對應,可以把面向人類現象的機器智能稱為“文科智能”。 為理解機器智能與人類智能在知識創新中的關系,需要先界定智能。盡管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社會科學的各路專家對智能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可在不同中的共同之處是,都認為智能需要具備學習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在處理問題的能力中,推理能力又是基礎。簡便的說法是,智能是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關聯性集成。其中,記憶能力和計算能力又是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前提。 當下發展的關鍵是,機器智能的記憶能力和計算能力遠遠超過了人類,以GPT技術路線為代表的匯集能力和綜合能力也遠遠超過了人類,學習效率和推理效率正在快速提升。但是,調查發現,在知識創新中,機器智能依然是工具。盡管如此,科學家們的普遍共識是,理論上,人工智能可以計算完備的假設,重新定義科學直覺的本質與科學發現的過程。比如,實現對數據的自動化分析和發現,系統、準確地搜索假設空間以確保最優結果,自主地發現數據中的復雜模式,實現小規模科學過程應用的可靠、一致、透明、可復制等,并通過工作流程系統實現科學發現的自動化。在此意義上,理科智能是自然科學的新范式。 文科智能的近期進展沒有像理科智能那樣有實質性推進,可學者們依然認為文科智能是知識創新發展的方向,在“素材—方法—理論”三角的邏輯一致性體系上深刻地改變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素材的變革,如研究者對文本的探索,也從傳統的以詮釋為導向的內容分析法轉向以預測和因果推斷為導向的大規模文本挖掘,以及前述的生成式素材。機器智能推動方法變革,不僅是作為數據采集和分析的工具,其生成的內容也成為新的研究素材,模擬人類的反應和行為,為快速測試人類行為的理論和假設提供新機會,推動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發展進入智能范式階段。 簡而言之,從理科到文科,以科學研究為代表的知識創新范式正在發生革命性變革,從人類智能的知識創新轉向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互生的知識創新,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人機互生范式”。 正在發生的還有知識傳播范式的革命性變革。作為知識傳播空間的教育體系,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已經出現了各式各類的嘗試。如,商業機構在開發初等教育的人工智能產品,世界頂尖高校在探索人工智能參與的專業知識教育新模式。人類的教育體系正面臨自有大學以來的最具顛覆性的變革,盡管我們還沒有證據證明未來的教育體系格局是什么模樣,但有一點卻是可以非常肯定的,那就是“人—機—人”的互動將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本模式,機器智能的知識供給能力將是教育機構的最大競爭力,如果還有類似于現在學校式樣的教育機構存在的話。 讓知識擴散也成為知識創新和知識傳播的一部分,即使我們把知識創新依然限制在科學革命以來的科學領域,知識創新也不再只是知識精英的專有空間,當人們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特定訴求時,就已經在參與知識創新。同樣,知識傳播也不再只是教育體系的專門能力,盡管系統化的知識傳播依然是主要形態,但日常生活的實踐知識也正上升為知識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新一代人工智能進入知識生產時,由人類主導的知識生產范式開始面臨再一次革命性變革。人類不再是知識生產的唯一參與者,機器智能已經有能力且存在于知識生產之中,形成了“人機互生”的格局,進而重構了人類的知識生產,形成一個嶄新的知識生產范式。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交互進行知識生產,人機之間相互啟發,建構著“人機互生”的知識生產新模式。盡管“人機互生”的智能知識生產新范式的完善和創新中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方向卻是肯定和確定的。 (摘編自邱澤奇《人機互生范式:知識生產的重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數字人文從20世紀50年代發展至今,經過多次演變,核心始終是文本的詮釋性分析。 B.文科智能雖未取得理科智能那樣的突破,但已實現文化現象與歷史研究的全方位融合。 C.機器智能憑借超強記憶與計算能力,可自主完成科學發現全流程的自動化操作。 D.教育體系正經歷顛覆性變革,“人—機—人”的互動將成為知識傳播的基本模式。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鄂維南院士提出科學智能概念,并將其分為理科智能和文科智能兩類。 B.理論上,人工智能可能通過工作流程系統重新定義科學直覺的本質。 C.文科智能將深刻影響人文和社會科學,學者們認為它是知識創新的方向。 D.人文學科對文本的探索正轉向基于機器智能的預測和因果推斷分析。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博物館利用AI分析觀眾行為數據屬于文科智能的典型應用。 B.未來知識創新將呈現人類提出假設、機器驗證假設的分工模式。 C.鄉村教師借助AI備課系統授課意味著傳統教育形態的消亡。 D.機器智能的推理能力缺陷將長期制約人機互生范式的發展。 4.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人工智能如何推動知識創新。(6分) 5.光明中學引入“AI導師系統”,在一節語文古詩學習課中實現了“學生提問—AI生成相關內容資料庫并給出參考答案—師生協作分析”的新型教學模式。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實踐是如何體現“人機互生范式”對教育體系的影響的。(4分) (二)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6~9題。 瓦屋山桑(節選)① 張國龍 兩個女孩沿著二龍河岸奔跑,柏樹籽賣掉了,干糧、黃瓜吃光了,帶的水早就喝沒了,她們空著手一身輕。奔波了大半天,米李花跑起來并不吃力,但付曉珍崴了腳跑不大起來。米李花跑一跑就回回頭,恨不得拖著付曉珍跑。 米李花腦子里亂糟糟的,想想這一段時間來忍受的熱、苦和累,想想這一路的艱難,摸摸口袋里的錢,再想想老林中學,她還是忍不住抿嘴笑。她不放心把錢放進衣兜里,總擔心一路跑著給跑丟了。她立即緊緊地攥著錢,汗水早已把皺巴巴的錢濡濕。她沒有忘記提醒付曉珍,但付曉珍說把錢裝口袋里跑不丟,握在手里跑起來別扭。來的時候好像不覺得特別遠,現在才發覺遠得想哭。 兩個女孩汗水滴答,跑跑跑。①跑過了李子壩密集的木板房,跑過了鄧家灣曲曲折折的河道,跑過了張氏祠高聳的牌樓,跑過了擦耳巖嶙峋的怪石,跑過了大星廟精致的飛檐……康家店隱約可見,康老大磨坊的打米機猶在靄靄的暮色里轟鳴著。不遠處就是老水灘,那是二龍河與麻柳溪的交匯處。米李花心情為之一振,情不自禁越跑越快。身后傳來了付曉珍遠遠的呼喚:“李花,等等我,跑不動了!” 米李花這才想起付曉珍的腳崴了,扭頭看見付曉珍一瘸一拐的身影。她立即跑回付曉珍身邊,伸手扶住了付曉珍,揪心地問:“咋個樣了?還能堅持不?” “我實在跑不動了,天馬上就要黑了,我害怕。我們去我舅舅家吧,看,我舅舅就住在老水灘旁邊。”付曉珍扶著左腿拖著哭腔。 “我要是不回家,我爺爺和哥哥不曉得我去了哪里,肯定會急死的。這樣吧,你去你舅舅家,我一個人跑回去。”米李花一邊說一邊扭身狂奔。 “李花、李花,”付曉珍乞求,“你一個人不安全!去我舅舅家住一晚,明天一大早就回去了。” 米李花已經風馳電掣跑遠了,依稀聽見了付曉珍的呼喊。她沒有時間停留,只顧跑啊跑,跑啊跑。謝天謝地,好在已經跑到了熟悉的麻柳溪邊,她幾乎熟悉這里的每一個溝坎。夜幕已經垂落,四處是異常沉重的麻灰色,但她絲毫沒有放慢奔跑的速度。麻柳溪兩岸的稻田里,已不見收割的身影。②稻子和炊煙的香氣膠合在一起,煽動出家的味道。她滴滴答答的汗水里不知不覺摻雜了點點淚水,干渴已經不重要,饑餓也不要緊,疲倦更是無關緊要。然而,夜色無情地吞沒了她瘦小的身影,前面密密麻麻、奇形怪狀的黑影排山倒海般向她撞來,身后似有千軍萬馬噼里啪啦追殺過來,她的每一個毛孔里都充塞了驚恐。她想哭,卻發不出聲。她想緊緊地抱住自己蹲下來,但她沒有勇氣停歇,還在機械地跑啊跑,兩條腿似乎已完全不受控制。 模模糊糊,米李花感覺前面應該是古遠坡。那坡上有一大片墳墓,米李花目不斜視,甚至屏住呼吸。但是,林立的墓碑清清楚楚橫亙在眼前。她告誡自己,一定要堅持住,一定不能崩潰。無論如何,今夜她得回到家中。爸爸媽媽離開家就沒再回來,家里擔了多少驚受了多少怕,她比誰都清楚。外面的人沒回家,家里的人肯定更遭罪。高一腳,低一腳,總算把古遠坡甩到了身后,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覺像是逃過了一劫。 只需吸溜一下鼻子,米李花便知道前面就是山灣村了,她再一次想號啕大哭。但是,她看見前面有一個黑影似乎正沖她移動。她汗毛倒豎,忍不住尖叫著蹲下身,隨手摸著了一塊石頭。那黑影竟然不動了,她大呼小叫緩緩地站起來,用盡全身力氣把石頭朝那黑影扔了過去。石頭咕咚一聲砸進了麻柳溪,那黑影還是一動不動。她再一次摸著了石頭,緊緊地攥著,硬著頭皮朝黑影跑去。近了,近了,她再一次使勁砸向黑影,正中目標,發出了沉悶的嗵聲。她呆立不動,麻柳溪里很快又傳出了咕咚聲。 “你是個啥東西?你莫來嚇我!”米李花沖黑影怒吼。 那黑影依然一動不動,米李花定睛看,原來是一棵矮小的柏樹。即將繃斷的神經猛地松弛了,她開始高聲哭喊“哥哥、爺爺”,似洪峰沖決了堤壩。 黑黢黢的夜色吞沒了米李花無助的哭喊,滿山坡的蟲鳴,滿河灣的蛙聲,分外嘹亮。 當米李花摸索著跑進山灣村的時候,山灣上下已星星點點。循著燈光,她在彎彎曲曲的小路上跌跌撞撞。幸虧村子里的路她了如指掌,要不然早就摔得鼻青臉腫。她已經沒有眼淚了,或者說恐懼得無法流淚。③她開始大聲唱歌,給自己壯膽。“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她還是害怕,說不清怕什么,反正就是害怕。突然,她猛地啊了一聲,下意識摸了摸攥著錢的手,不禁啞然失笑。一路狂奔,只顧著害怕,她竟然把手里的錢忘記了。要是摸索石頭的時候無意中把錢弄丟了,她肯定死了的心都有。她感覺后怕,但更多的是慶幸。 手中濕漉漉的錢似乎給了米李花力量和勇氣,她好像聽見了呼喚她的聲音。她似乎不怎么害怕了,快速跑到了高高的偏崖子跟前。確實不是幻覺,她真真切切地聽見了哥哥嘹亮的呼喚。像是遭逢了非人的折磨之后突然遇到了救命恩人,她歇斯底里地尖聲應答。 當米李花看見山梁上有火光向她跑來,緊繃著的神經徹底松弛了。她一屁股跌坐在山崖前,盡情號啕。她這才發覺,兩條腿已經木了,渾身只剩下了哭喊的力氣。 “妹妹,你莫怕,你站在那里莫動哈,我這就下來接你!”米鐵橋顫抖的呼喊聲響徹山崖。 ④那一瞬間,所有的蛙鳴和蟬吟似乎集體喑啞。 米李花緩緩站了起來,仰頭盯著那游弋在山坡上的火光,一整天的酸甜苦辣盡都化作了淚水,源源不斷…… 【注】①少年米鐵橋和米李花兄妹,生活在川東北紅丘陵深處。因為家中新建了瓦屋欠了一大筆錢,父母一同外出打工還債,不料從此雙雙人間蒸發,家中只有被蠻牛頂傷的爺爺與倆兄妹相依為命。考上重點高中的哥哥米鐵橋被迫輟學。爺爺不堪重負,不支持妹妹米李花讀初中。米鐵橋始終不肯讓妹妹失學。為了籌備讀初中的學費,米李花和同學付曉珍去摘柏樹籽賣錢,這天,李花和付曉珍一早趕了二十多里路到二龍鎮,費盡周折終于在黃昏時分成功賣掉了柏樹籽。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米李花跑夜路回家是明線,付曉珍留宿舅舅家是暗線。雙線表現了鄉村少年彼此關愛的深摯情感,賦予作品溫暖感人的力量。 B.米李花晚上路經古遠坡,對坡上一大片墳墓充滿極度的害怕,親情的力量使她最終戰勝了恐懼,不再害怕,勇敢走出了那里。 C.快到山灣村時米李花“再一次想號啕大哭”卻最終沒哭出來,聽見哥哥的呼喚后“盡情號啕”,表現了米李花內心的豐富和真實。 D.剛開始米李花內心滿懷喜悅和興奮,夜幕降臨,孤身一人的她感到緊張、害怕,最后聽見哥哥的呼喊聲時滿心埋怨和感動。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①運用簡筆,將兩個女孩路途的遙遠和艱辛濃縮到五個“跑”和省略號中,展現了鄉村少年的堅韌。 B.句② “膠合”形象體現稻香和炊煙香氣的完全融合,“煽動”表現想家情緒濃烈到無法抑制的狀態。 C.句③米李花一反常態,采用大聲唱歌方式克服內心的害怕,與來到她熟悉的地方,離家已經不遠有關。 D.句④運用夸張和對比手法,其用意一是表現米鐵橋呼喊聲的響亮,二是表明米李花心情瞬間得到放松。 8.有人評價本文:“透過小說,我們看到了一群勇于擔當的當代少年,看到了鄉村未來發展美麗圖景。”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 9.作者寫米李花拋下崴腳的付曉珍,獨自跑夜路回家。如果改寫成米李花送付曉珍到舅舅家并住一宿。你覺得哪種情節處理更好?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6分) (三)閱讀III(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趙良嗣,本燕人馬植,世為遼國大族。政和初,童貫出使,道盧溝,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得謁。童貫與語大奇之載與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徽宗召見,問所來之因,對曰:“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涂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金人得志,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事不侔矣。”帝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圖燕之議自此始。遷直龍圖閣。 宣和二年二月,使于金國,見其主阿骨打,議取燕、云。使還,進徽猷閣待制。自是將命至六七,頗能緩頰盡心,與金爭議,進龍圖閣直學士。既得燕山,又加延康殿學士,官至光祿大夫。 良嗣言:“頃在北國,與燕中豪士劉范、李奭及族兄柔吉三人結義同心,欲拔幽、薊歸朝,瀝酒于北極祠下,祈天為約,俟他日功成,即掛冠謝事,以表本心,初非取功名而徼富貴也。賴陛下威靈,今日之事幸而集,顧前日之約豈可欺哉?愿許臣致仕,使得買田歸耕。”凡三上章,詔不許。既而朝廷納張覺,良嗣爭之云:“國家新與金國盟,如此必失其歡,后不可悔。”不聽。 (節選自《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奸臣傳》) 材料二: 故《宋史》本傳亦謂,往返六七,頗能緩頰盡心,與金爭議。使無收納張覺之事,金人亦難遽起兵端,而中華疆土復歸版圖,良嗣方且當入《功臣傳》中。乃張覺之叛金來降,主國計者貪近利而昧遠計,輒輕為招納。良嗣方苦口爭之,以為失歡強鄰,后不可悔。而舉朝醉夢,卒不聽從,果致金兵得以藉口,不惟新得之地盡失之,并至鑾輿北狩,神州陸沉。乃事后追論禍始,坐以重辟,已不免失刑,修史者又入之《奸臣傳》中與蔡京等同列,殊非平情之論也。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十四》)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童貫與A語B大C奇之D載與E歸F易姓G名曰H李良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道,通“導”,指疏通,與《鴻門宴》中“道芷陽間行”的“道”意思不同。 B.頃,指往昔、當時,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而出”的“夜”都是做時間狀語。 C.新,指剛剛,與《庖丁解牛》中“刀刃若新發于硎”的“新”意思相同。 D.舉,指全,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力足以舉百鈞”的“舉”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良嗣原本是遼國大族的后代,在政和初年被童貫舉薦給了大宋朝廷;在他看來,遼國一定會滅亡,宋朝應先于金國出兵討伐。 B.趙良嗣被宋徽宗召見后,深得徽宗嘉許,被賜予國姓“趙”;后來他奉命出使金國,面見金主阿骨打,商討出兵攻取燕、云事宜。 C.趙良嗣多次上奏陳述自己想要辭官回鄉耕田的意愿,請求皇帝顧念以前與自己的約定,同意辭官之請,但奏章最終都被駁回。 D.宋朝掌權者沒有從長遠考慮,輕易招納了金國叛臣張覺,導致金國有了發動戰事的借口,最終宋朝戰敗,皇帝被俘,國土淪喪。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俟他日功成,即掛冠謝事,以表本心,初非取功名而徼富貴也。(4分) (2)使無收納張覺之事,金人亦難遽起兵端,而中華疆土復歸版圖。(4分) 14.《宋史》將趙良嗣歸入《奸臣傳》,趙翼認同嗎?為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3分) (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15-16題。 懷金陵三首(節選) 張 其二 壁月瓊枝②不復論,秦淮半已掠荒榛。 青溪③天水相澄映,便是臨春閣上魂。 其三 曾作金陵爛漫④游,北歸塵土變衣裘⑤。 芰荷聲里孤舟雨,臥入江南第一州。 [注]①張耒:北宋大臣、文學家,面對遼、夏的襲擾,他主張積極御敵。②璧月瓊枝:代指南朝陳后主的張貴妃、孔貴嬪的容色,語出《南史·張貴妃傳》。③青溪:史載“及隋軍陷臺城,妃與后主俱入于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貴妃(張貴妃),榜于青溪中橋”。④爛漫:這里有散漫、放浪之意。⑤語出岑參詩句“容鬢老胡塵,衣裘脆邊風”。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二”中“掠”生動地寫出了秦淮河被荒野的榛子樹侵占的景象,也呼應了“不復論”。 B.“其三”第一句回憶了過去游金陵的“爛漫”,與第二句寫北歸的風塵仆仆截然不同。 C.“其三”第三、四句寫乘著扁舟游蕩,聽著雨打荷聲,通過寫景主要表現了詩人的孤獨。 D.“其二”詠嘆了亡國之君陳后主與張貴妃的往事,“其三”追述了詩人自己的昔日之游。 16.張耒的《懷金陵三首》(節選)與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共同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6分) (五)閱讀V(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表達悲慨國家或個人命運主題的兩句是“ (2)《沁園春·長沙》中的“ (3)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以“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自己對人生的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 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是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 梧桐落葉早,( 梧桐籽炒食極香,極蘇脆,所以太小了。我的小學校園中有幾棵大梧桐,大風之后,我們就 不過我們都很喜歡用梧桐葉柄來磨墨,好像用這樣磨出的墨寫出字來格外好。一到梧桐落葉那幾天,我們的書包里都有許多梧桐葉柄,好像這是什么寶貝。對于這樣 18.文中第一段用“梧桐是秋的信使”比喻梧桐的報時作用,那么梧桐對于文中提到的多情的皇帝、天真的“我們”分別是什么呢?請仿照畫波浪線的句子,將下列語句補充完整。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比喻,內容貼切流暢。(4分) 對于多情的皇帝,梧桐是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 20.文中第三段有一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并進行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有兩處錯字,請指出并進行修改,使書寫正確。(4分) 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 22.文中結尾采用“俺們”這一稱呼有什么作用?(4分) 三、作文(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古人以九曲棧道翻越蜀道天塹,今人以穿山隧道貫通秦嶺山脈。從“百步九折”的迂回到“兩點一線”的取直,“直與曲”的選擇始終映照著文明的跋涉。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D(A.“核心始終是文本的詮釋性分析”錯誤,原文第五段明確指出數字人文已轉向預測和因果推斷;B.“已實現文化現象與歷史研究的全方位融合”錯誤,“出現”不等于“實現了”;C.“自主完成”錯誤,與原文“輔助工具”的定位矛盾,原文第四段說的是“理論上,人工智能可以計算完備的假設,重新定義科學直覺的本質與科學發現的過程”,只是“理論上”。) 2.A(“將其分為理科智能和文科智能兩類”錯誤,由第二段,鄂維南只是提出了科學智能的概念,對其進行分類的應是“學界”。) 3.A(B.原文最后一段強調“人機互生”是動態協作而非“固定分工”;C.AI備課系統只是工具性補充,并不會取代傳統教育形態;D.原文第四段指出機器智能的推理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并認為理論上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工作流程系統實現科學發現的自動化”,并未提及其“推理能力缺陷”,反而強調其效率提升對知識生產的推動作用。) 4.①革新理科智能的科學發現路徑:人工智能憑借遠超人類的記憶、計算、匯集、綜合能力和快速提升的學習、推理效率,理論上可以計算完備的假設,重新定義科學直覺的本質,實現科學發現的自動化: ②推動文科智能研究范式的轉型:推動素材和研究方法的變革,同時,在“素材一方法一理論”三角的邏輯體系上,推動人文社科進入智能范式階段。 ③”人機互生”重構創新生態:機器智能從工具升級為協同生產者,深度介入知識創新全鏈條,形成人類創造力與機器計算力雙向啟發的全新范式。(答出1點2分,答出3點6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5.①教學模式革新:AI即時生成學習資源,如資料庫和參考答案等,師生基于AI提供的知識基礎協作探究,打破傳統”教師單向傳授一學生被動接受”的線性模式,形成“人一機一人”動態交互的閉環; ②知識供給能力升級:A通過海量數據處理與生成能力,能快速提供豐富、全面的知識資源,在時效性和知識廣度方面大大升級。(答出1點2分,答出2點4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6.C(A.付曉珍留宿舅舅家不能稱其為暗線,暗線是哥哥尋找妹妹;B. 她內心始終是恐懼、害怕的;D.“埋怨”錯,應是“委屈”。) 7.D(此句是米李花內心感受的外化,表現的是她此刻內心的輕松。) 8.①“勇于擔當”:在困境面前的獨立自強和堅韌剛毅,父母離家,米李花賣柏樹籽自籌學費,忍受熱苦累和委屈,直面夜的恐懼。 ②“鄉村未來發展美麗圖景”:面對困境的堅韌剛 毅以及困境中的互助、溫暖都讓人看到了鄉村未來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答出1點2分,答出2點4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作者的情節處理更好。 ②李花飛奔回家,更能體現李花對家人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感,走夜路回家的情節更能夠表現出李花的勇敢、堅強,讓李花的人物形象更為立體和豐滿;(人物) ③走夜路回家的情節敘述因李花的喜怒哀樂而扣人心弦,且富于變化,更有波瀾。而送付曉珍回家則顯得平淡;(情節) ④走夜路回家更能展現李花的精神世界和成長,體現了其堅強、 勇敢的底色和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更能彰顯鄉村少年自立自強、勇敢堅毅的主題。(主旨) (答出1點2分,任意答出3點6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0.BDF(“童貫”是主語,“語”是謂語,意思是童貫和(他)交談,所以B處斷開;“大奇之”,“大”表示程度,修飾“奇”;;“之”,作“奇”的賓語,所以D處斷開;“載與歸”,“載與”為狀語,“歸”為謂語,中間不能斷開,所以F處斷開;“易姓名曰李良嗣”,中間不能斷開。) 11.A(“道”都指取道、經過,意思相同。句意:取道盧溝。/取道芷陽,抄小路走。) 12.C(“請求皇帝顧念以前與自己的約定”錯誤,從材料一可知,趙良嗣所說的“前日之約”是指與劉范、李奭、柔吉等人的約定,皇帝與趙良嗣沒有約定。) 13.(1)等到將來功業成就,(我們)就辭官歸隱,來表達本心,最初不是為了取得功名、尋求富貴的。(“俟”,等到;“謝事”,辭去官職;“本心”,自己的初衷;“初非”,根本不是;“徼”,尋求 (2)假使沒有(宋朝)收留張覺的事情,金人也很難立即發起(與宋朝的)戰事,(那樣的話)中華疆土就會恢復到以前的版圖。 (“使”,假使;“遽”,立即;“起兵端”,發動戰爭;“復歸版圖”,回歸原屬土地。每個翻譯1分,句意1分) 14.趙翼不認同。(1分)他認為趙良嗣多次出使,盡心盡力為宋朝辦事,與金國爭議(1分);且在收留張覺的事情上,他也為宋朝考慮,反復懇切地勸阻(1分),故不應歸入《奸臣傳》。 15.C(詩人并未表現出孤獨,反而有一種悠然自得、隨遇而安的心境。詩人臥于孤舟之中,聽著雨打荷葉的聲音,展現出一種閑適與愜意。) 16.①借古諷今:張耒在詩中通過回顧陳后主與張貴妃的往事,暗示歷史的教訓;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通過“六朝舊事隨流水”“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等句,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誤國,警示當朝統治者。 ②情景交融:張耒的詩中,“青溪天水相澄映”“芰荷聲里孤舟雨”等描寫自然景色的句子,與詩人的情感緊密交融,既展現了自然之美,又烘托了詩人的心境。王安石的詞中,“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等寫景句,同樣與懷古之情相互映襯,使情感表達更加深刻。 ③用典:張耒在詩中使用了“璧月瓊枝”“臨春閣”等典故,王安石則引用了“門外樓頭”“玉樹后庭花”等典故,通過典故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同時也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深刻。(每點2分,其中手法1分、理解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7.(1)萬里悲秋常作客 (2)(看)萬山紅遍 (3)且放白鹿青崖間 18.對于多情的皇帝,梧桐是相思的弦音 對于天真的我們,梧桐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填對一空給2分,給滿4分為止。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語境的答案都可以給分) 19.①爭先恐后/樂此不疲/興高采烈/興致勃勃; ②一文不值/一錢不值/平平無奇/司空見慣(每一成語2分,答案只要符合語境都可以給分) 20.表述不當:“所以太小了”改為“但是太小了”。(改對給2分) 錯字:①“蘇脆”改為“酥脆”;②“摩蹭”改為“磨蹭”。(改對一處給1分) 21.甲:樹葉極易脫落 22.①“俺們”是“我們”的口語化表達,語言上具有濃郁的北方地域特色。 ②強調了秋天所屬的對象是“俺們”,表達了對秋天特有的親近和喜愛。 ③與前文對秋天的時序性并不敏感的詩人形成對比。(口語化表達1分,強調作用1分,形成強烈對比1分,表達的情感1分。答案不唯一。其他合理答案請酌情給分) 23.【寫作提示】 1.材料出處 該材料取材于中國交通發展史,核心意象"蜀道九曲棧道"出自李白《蜀道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秦嶺穿山隧道"指向2020年通車的西成高鐵秦嶺隧道群工程。二者形成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體現中國人突破地理限制的永恒追求。 2.材料解讀 表層對比:古代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適應自然,現代以筆直隧道征服自然。深層邏輯:人類在改造世界過程中對"方法路徑"的智慧選擇。 核心命題:如何理解文明進程中"路徑選擇"與"目標達成"的辯證關系? 材料概括:材料將古人翻越蜀道的九曲棧道與今人貫通秦嶺的穿山隧道進行對比,“百步九折”的迂曲代表著古人在面對自然險阻時的艱難探索,“兩點一線”的取直則體現了現代科技下的高效與便捷。從“迂回到取直”,反映了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進步、突破困難的歷程,同時也暗示了“直與曲”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意義和價值。 3.命題設想 (1)考察維度:辯證思維能力、歷史文化素養、現實關照意識,考查學生對歷史、現實的觀察與思考能力,以及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闡述能力; (2)命題意圖:引導考生思考方法論的進化規律,既要看到"取直"象征的科技進步,也要理解"迂回"包含的生存智慧,思考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同方式(直與曲)的選擇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智慧、精神等; (3)思維陷阱警示:避免陷入"今必勝古"的線性思維,警惕將"直與曲"簡單對立。 4.立意提示 歷史維度:從被動順應到主動改造的文明進階之路; 哲學維度:兩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論方法論的相對性; 文化維度:曲徑通幽處:東方智慧中的迂回美學; 現實維度:鄉村振興中的"智慧取直":既要高速路網,也要保存古村落肌理; 發展維度:從古人的九曲棧道到今人的穿山隧道,體現人類在文明發展中追求進步的精神。 文明維度:九曲棧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穿山隧道是現代科技的成果,文明的發展既要尊重傳統,又要不斷創新。 辨證維度:“直”代表著高效、直接,“曲”代表著曲折、艱難,在文明發展中,兩者都有其價值,有時需要迂回前進,有時則可直接突破。 5.素材舉例 ·科技領域:如飛機的發明,從最初的簡陋飛行器到如今的大型客機,經歷了無數次的曲折試驗,但最終實現了人類快速直飛的夢想。 ·文化領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既保留了傳統的精髓(如傳統藝術形式),又通過創新方式(如文創)讓文化更直接地走向大眾。 ·個人成長:如運動員通過長期的艱苦訓練(曲),最終在賽場上取得優異成績(直)。 ·歷史素材:大禹治水"疏"勝于"堵"、鄭和下西洋的季風航線設計、茶馬古道馬蹄鐵上的"之"字形防滑紋。 ·科技素材:港珠澳大橋的"海豚塔"曲線抗震設計、航天器借助行星引力的"彈弓軌道"。 6.難點預設 (1)辯證平衡:既要論述"逢山開路"的開拓精神,又要闡釋"繞樹三匝"的生存智慧; (2)時空轉換:需建立古代棧道與現代隧道的邏輯關聯,避免淪為單純的技術對比; (3)價值提升:如何從交通建設上升到文明哲學層面?建議引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概念。 7.評分細則 (1)扣分項評定出現錯別字,1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不計,扣完5分為止;標點符號出現3處以上錯誤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數者,每少 50 字扣1分;無標題扣2分。 (2)殘篇評定 ①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評分標準評分,扣字數分。(少50個字扣1分) ②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 ③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 ④只寫一兩句話的,給1分或2分,不評0分。 ⑤只寫標題的,給1分或2分,不評0分。 ⑥完全空白的,評0分。 (3)作文分類 一類文(50-54):建立"方法選擇-文明特質"的深層關聯,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哲學思辨性; 二類文(45-49):正確理解材料內涵,論證較充分但缺少創新視角; 三類文(40-44):僅就事論事談交通發展,缺乏思辨深度; 四類文(36下):偏離題意或論證邏輯混亂。 確定全文抄襲不超過5分,部分抄襲則去掉抄襲部分正常評分;結構不完整,以最后一個句末標點為準評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良嗣,本是燕人馬植,世代是遼國的大族。政和初年,童貫出使,經過盧溝,馬植在晚上去見童貫的侍史,自稱有滅燕的計策,因而得以拜見(童貫)。童貫和他交談,認為他非常奇特,就和他一起坐車回來,把他的姓名改為李良嗣。(童貫)把他推薦給朝廷。宋徽宗召見他,詢問他來的原因,他回答說:“遼國一定會滅亡,陛下掛念舊民遭受涂炭的痛苦,恢復中國從前的疆域,代替上天斥責他們,來整治伐亂,天子的軍隊一發出,(身陷遼境的舊民)一定會以茶酒相迎。萬一金人得志,先發者控制人,后發者被人控制,事情就不能謀取了。”皇上贊許并采納他的話,賜他姓趙,讓他做秘書丞,圖謀燕的計議從此開始。趙良嗣升為直龍圖閣。 宣和二年二月,(趙良嗣)出使金國,見到金主阿骨打,商討攻取燕、云。出使回來,(趙良嗣)升任徽猷閣待制。從此(他)出使傳命達六七次,很能盡心盡力地婉言勸解,與金人爭議,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宋朝)得到燕山后,(趙良嗣)又被加授延康殿學士,官至光祿大夫。 趙良嗣說:“我從前在北國,和燕中豪杰劉范、李奭以及族兄馬柔吉三人結義同心,想攻取幽、薊后歸于朝廷,在北極祠下灑酒,祈禱上天立下誓約,等到將來功業成就,(我們)就辭官歸隱,來表達本心,最初不是為了取得功名、尋求富貴的。仰仗陛下的威勢,現今的事情幸好成功了,回顧從前的誓言怎么能欺騙呢?希望準許我辭官,使我得以買田回家種地。”總共三次上書,(皇上)下詔不批準。不久朝廷接納張覺,趙良嗣爭辯說:“國家剛與金國結盟,這樣做一定會失去金國的歡心,以后后悔都來不及。”(皇上)沒有聽從。 材料二: 因此《宋史》本傳中也說,(趙良嗣出使金國)往返六七次,很能盡心盡力地婉言勸解,與金人爭議。假使沒有(宋朝)收留張覺的事情,金人也很難立即發起(與宋朝的)戰事,(那樣的話)中華疆土就會恢復到以前的版圖,趙良嗣也將放在《功臣傳》中。可是張覺背叛金國來降之際,掌管國家大計的人貪圖眼前利益而不了解長遠計劃,就輕易地招納了他。趙良嗣反復懇切地爭論這件事,認為失去強大鄰國的歡心,以后后悔都來不及。然而整個朝廷糊里糊涂,最終沒有聽從,果然導致金兵得到借口,不只新得到的土地全部失去了,還導致皇帝被擄到北方去,國土淪喪。于是事后追究災禍的開端,(趙良嗣)被判為極刑,已經算得上量刑不當,編修史書的人又把他歸入《奸臣傳》中與蔡京等人同列,絕對不是公允的 評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