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 這是 漂在一座城 原創的 第792篇文章 ▼ 房 ▲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說深圳有個“賣房妲己”,同時談了36個男朋友。 準確來說,是36個客戶。 她在交友平臺,找到這些大齡單身男性,跟他們相親、談戀愛,以“共同規劃未來”為由,引導對方購房。 她甚至主動墊付部分首付(約3萬元),但要求房產僅登記男方姓名。 一個漂亮、知性、性格好的女生,在認真跟你規劃未來,還處處為你考慮,啥也不圖,這誰扛得住? 最終,這36個男生買了房子,而她成了銷冠。 就這個操作,誰見了不得喊一聲“秀兒”。 當然也有人說了,這些男的也不算虧,畢竟房子是自己的,本來不管跟誰結婚,也都是要買房的。 先不說房子地段啊,樓盤啊,綠化啊等等,有一個問題: 為什么呢?為什么默認就是男生買房子呢? ![]() 婚戀市場上,房子,對男生和女生的加成是不一樣的。 男生有房,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沒有房子找不到老婆結不了婚。 女生買房的熱潮,也是這些年才興盛的,屬于一種上進表現。 男生的成人禮不是18歲,更不是大學畢業。 而是舉家決定供應他買房子的那一刻。 這套房子,是他在相親市場上大殺四方的底氣,是他通向婚姻的階梯,更是他成人的加速器。 全社會都是這么規訓他的。 所有男生都對“先買房,后結婚”這套流程,深信不疑。 只是誰能想到,房產銷售以身入局,勝天半子。 地產公司一年花幾千萬砸的宣傳費用,比不上一個年輕女孩兒給的買房結婚夢。 也恰恰是因為,買房才能結婚,有這樣的前提存在,才能有這樣一場騙局。 不,說它是騙局都有點不太妥當。 這不過是婚姻和房產市場,共同編織的謊言罷了。 ▼ Tina Sosna 作品 ▼ ![]() 最近有個段子 說兩個兄弟,其中一個,天天吃吃喝喝不上班,就在家里啃老,一年花了20w。 另一個兢兢業業工作,下了班還去跑滴滴,省吃儉用,家里又給掏了一部分錢,買個房子,一年跌了30w。 到底,誰更敗家? 只能說國人對買房子的執念深入骨髓的,尤其是涉及到婚姻。 房價漲了要買,房價跌了也要買。 得益于前些年一直蓬勃發展的房地產,房產本身就屬于優良資產,大家并不會覺得買房有啥不妥,只恨自己沒有早點兒買,房價漲的太快。 只是這些年,泡沫逐漸褪去,大家看待房子的眼光也更理性了。 沒有什么東西能一直漲下去。 貸款買房,就要考慮到未來的收入,是否能穩定持久地供應房貸。 但現在這個經濟狀況,很少有人,再有以前那樣的信心了。 ![]() 這位“房產妲己”的招數之所以能奏效,是因為她找的人群足夠精準。 大齡、單身,相對老實,對結婚有明確需求。 在他們的世界里,結婚這個事兒,就是得有房。 他們深信不疑,只要買了房,就會有人愿意跟他們結婚。 因為他們之前所接觸的相親市場,也確實是男生必須要有房。 但迷信房子的作用,說到底還是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因為沒有房子,所以沒人愿意跟你結婚”這個想法,從根本上就錯了。 根本原因不是你沒有房子,而是原因為,你身上沒有其他吸引異性的點,所以才需要用房子這種外物。 但房子的吸引力,說到底,很低。 它更像是某種無可奈何的保底。 對方可能會因為房子,跟你結婚,但并不代表著,對方心甘情愿跟你結婚。 房子 只是房子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