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柱石 湘中有一所學校,創辦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校內竹木蔥郁,花香鳥語。綠蔭掩映之中,一小池碧波漣漣,清亮可鑒。池邊的亭柱上,曾有這樣一副對聯: 心似淺池常亮 身如叢竹長青 此聯通俗簡潔,內容體現舊時代特別重視道德修養的教育理念。對句的“青”字運用雙關,有“青”“清”兩層意思,為對聯增色不少。 “反右”以后,特別是“文革”期間,大部分教師或進監獄,或下放到工廠、農村去“勞動鍛煉”,或因為“工作需要”被調去更偏僻的學校。卻來了一批穿背心、系短褲、打赤腳的“貧下中農”。他們嫌這對聯太封建,于是改成了這樣兩句: 投影淺池照封資 立志云霄興無產 對聯內容淺薄,平仄不諧,出自哪位“貧下中農”之手是確定無疑的了。如此“杰作”貼在名老學校的校園里,自然有失風雅。改革開放后,一副新聯很快就取代了它: 莫向淺池投倩影 要凌霄漢展雄姿 前年,我去該校拜訪朋友,看到了這副對聯。我跟朋友談了看法:讀書是學習,賞佳景、投倩影也可以是學習,片面強調讀書,觀念未免陳舊;再說,既然有淺池而不可投影,那何不填了它,留著它還有什么用呢?過了幾天,朋友來找我,說他們校長很贊成我的意見;校長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校長希望我修改修改。于是,亭柱上又換上了新的文字: 明苑清池養浩氣 藍天碧海展雄姿 同一小池,前后幾十年,對聯就換了四副。正如淺池的水,映照出各個時期的社會風云和思想觀念。撫今思昔,令人不勝滄桑之感。 發表于《中國楹聯報》 2005年10月14日星期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