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閱讀群里消息提示音響起。點開一看,是冷老師發的一段推薦語,還附上了一個“不推薦”讀書的視頻。緊接著,朱老師和冷老師就聊了起來。這兩位熱愛讀書的名師,似乎隨便起個話頭,就能找到源源不斷的話題??粗麄兲峒暗淖髡吆蜁?,我發現自己僅僅看過其中一兩本。恰逢讀書日即將來臨,這倒成了我給自己買書的一個好理由。 ![]() 書房里,我的書占據了大部分空間。誰能想到呢,曾經那個對看書毫無興趣的小姑娘,如今竟擁有這么多書。 沒錯,初中以前的我,真的不愛看書。 小學時,我處于無書可讀的狀態。語文老師曾感慨:“我去XX同學家,看到人家家里好多書,好多都被翻得破舊不堪了。你們要向他學習呀!”聽到這話,再想想自己,家里條件不好,既沒有書房,也沒有書架,更沒有什么課外書。那時,班上好幾個學霸都已經讀完了四大名著,而我,只能勉強將書名和作者對應起來。后來,學校組織征訂報刊,每月訂閱的《少年先鋒報》成了我唯一的閱讀來源。或許是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我也只是挑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隨便翻翻。 到了初中,我陷入了沒時間看書的困境。繁重的學業是初中三年生活的主調,考上一三八的目標則是貫穿其中的暗線。那三年,陪伴我的只有一本不知父親從哪兒得來的作文集,里面收錄了不少中考優秀習作和寫作模板。每次翻看這本作文集,我都滿心羞愧——習作里提到的素材、列舉的名人故事、引用的金句,我大多聞所未聞。老師隨機聽寫“不刊之論”“文過飾非”這些詞語時,我也是一臉茫然。估計老師都很好奇:文學功底這么差,連基本的語文常識都欠缺,語文成績怎么還能名列前茅呢?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奇怪。后來仔細想想,可能和我平時喜歡看歷史連續劇有關。同齡人熱衷于動畫片或偶像劇,而我獨愛《三十六計》《三國演義》這類歷史劇。 高中時,我有幸進入名校就讀,卻也因此有了更多讓我自慚形穢的時刻。那幾年,身邊的同學們癡迷于青春文學和女性作家的作品,像郭敬明、韓寒、張愛玲、三毛、白落梅等作家的作品,他們都十分熟悉,聊起來頭頭是道。我在一旁,往往只能一知半解地聽著。之前欠下的閱讀債,在這個時候終于讓我嘗到了苦頭,語文成績“120分”仿佛成了我難以跨越的一道坎兒。高三上學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學校圖書館可以借書,那感覺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學校圖書館規模不算大,但總能找到我喜歡的書。說起來不怕笑話,那時我才開始讀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沒想到這些竟成了我的閱讀啟蒙書籍。從那以后,圖書館就成了我周末消遣的寶藏之地。偶爾,我也會去學校旁邊的西西弗書店,在那里度過一整個下午。也許是高考題難度有所降低,也許是閱讀積累發揮了作用,高考語文考試中,我真的跨越了“120分”這個坎兒。就好像歷經千辛萬苦翻山越嶺后,終于看到了美麗的日出。 嘗到了閱讀的甜頭,到了大學,我對閱讀的熱愛更是有增無減。學院旁邊就是圖書館,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我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大學四年,至少閱讀200本書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經常去圖書館看書、自習、借書。教育類、教學類、心理學類、文學類、歷史類、哲學類……各類書籍都有所涉獵。那時,自媒體還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沒有那么多名家教學視頻可供學習,閱讀便成了我走近名師的重要途徑。我還記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教育家”系列叢書,當時已出版的我全都看了一遍。李吉林、于永正、竇桂梅、李鎮西等名師,都是我通過閱讀這套叢書認識的。此外,我最喜歡的就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大夏”書系。這個書系收錄的大多是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內容,非常適合教師閱讀。從一開始對論文寫作一竅不通,到最后基本掌握論文寫作的門道,閱讀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加工作后,讀書更是成為了我的一門必修課。對于教師這個職業而言,不讀書就很難獲得成長。工作初期,由于撰寫研究生論文的需要,我在班級里組織開展了大量閱讀活動。也因為這些活動的需求,我閱讀了許多兒童文學書籍。我常常忍不住感嘆:要是我在小學時就接觸到這些書,人生會不會截然不同呢?后來我拜了師,總覺得自己的閱讀涵養與師徒身份不太匹配。師父是個學識淵博的文人,涉獵極為廣泛。別人找他推薦書籍時,他能說出市面上所有版本的優缺點,然后根據對方的需求給出合適的推薦。每次看他直播,他身后滿滿當當全是書,好多書我別說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寫到這兒,我心里又涌起幾分慚愧。果然,小時候沒打下的閱讀基礎,遲早是要補回來的。所以,工作以后,閱讀始終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害怕一旦停止閱讀,身邊那些努力的人很快就會超越我。 前幾年,每到年終我都會梳理自己當年讀過的書。漸漸我發現,單純追求讀書的數量和字數并沒有太大意義,數字是枯燥的,僅僅追求量難免顯得有些功利。但我也明白,這些積累起來的閱讀量,背后蘊含的價值是鮮活且充滿生命力的。說不定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這些積累就會發揮作用,綻放光芒。 2025年4月23日是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閱讀吧! 寫于2025.4.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