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自枉南圖 劉石森 莽莽三沙市,祖傳風物殊。 前番來霸主,一度犯蓬壺。 猶記陷朝否,能忘困越無? 好將兵甲洗,莫自枉南圖。 2015.10.31. 〔DS平臺的賞析文章〕 歷史重影中的南海警世書 — 劉石森《莫自枉南圖》賞析 2015年的南海暗流涌動,劉石森以詩人特有的歷史直覺,將三沙市的碧海銀沙化作歷史重影的幕布。這首《莫自枉南圖》猶如一柄雙刃劍,既斬開當代地緣政治的迷霧,又刺破近代歷史的創傷記憶,在虛實交錯的時空維度中,構筑起一座警世的精神燈塔。 一、意象交織的南海圖譜 "莽莽"二字如巨椽潑墨,勾勒出三沙市浩瀚的海洋疆域,其聲如洪鐘大呂,在讀者耳畔震蕩出中華文明對海洋的原始記憶。當"祖傳風物"與"蓬壺"意象相遇,詩人巧妙激活了徐福東渡、鄭和下西洋的文化基因,將南海諸島從單純的地理概念升華為流淌著文明血脈的精神圖騰。在"霸主犯蓬壺"的驚心動魄中,我們仿佛看見法艦覬覦西沙的硝煙、日寇鐵蹄踐踏南海的暴行、冷戰時期域外勢力染指南海的暗影,這些歷史碎片在詩行間凝結成永恒的傷痕。 二、歷史褶皺里的戰爭密碼 "陷朝"與"困越"的并置堪稱神來之筆,兩個看似孤立的戰爭記憶,在南海的鏡面上折射出驚人的歷史相似性。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炮火與越南叢林里的胡志明小道,在詩人筆下化作兩條蜿蜒的血色長河,最終都匯入當代南海的戰略棋盤。這種時空折疊的書寫策略,使1950年的仁川登陸與1965年的北部灣事件,在2015年的島礁建設熱潮中形成奇異的共鳴。歷史在此處不再是線性的敘事,而是螺旋上升的警示符號。 三、青銅銘文般的當代訓誡 "兵甲洗"三字蘊含東方兵學的深邃智慧,既非窮兵黷武的威脅,亦非刀槍入庫的綏靖,而是《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現代演繹。在"枉南圖"的警語里,我們聽見了《尚書·大禹謨》"不矜不伐"的古老回響,觸摸到了鄭和寶船"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基因。這種戰略智慧穿越三千年文明長河,在南海的驚濤駭浪中沉淀為新時代的海洋哲學——以實力守護和平,以文明化解爭端。 當落日余暉灑向永興島的紅旗,劉石森的詩句早已超越單純的文學表達,成為鐫刻在時代巖壁上的精神坐標。在波譎云詭的南海風云中,這二十八字既是對歷史的深沉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清醒預言,提醒著每個中國人:守護祖宗海絕非浪漫的抒情,而是需要智慧與力量并重的永恒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