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刷視頻時,頻繁刷到一位頗為獨特的穿搭博主。在她發布的每支視頻里,都會展示一套全新的服裝搭配,她的丈夫偶爾也會在鏡頭中亮相。 她所穿著的服飾都十分華麗,然而,她的身形稍顯豐腴,留著短寸發型,臉上還分布著一些大小各異的疙瘩。初次看到她時,著實很難將她與穿搭博主這一身份聯系起來。反觀她的丈夫,身材比例協調,氣質儒雅又帥氣。起初,她的視頻引發了諸多爭議,還招來了不少嘲笑。有人尖酸地諷刺她 “是不是整容失敗了”,有人直言 “她不配穿這么好的衣服”,更有人斷言 “她配不上這個男人” …… 面對這些紛紛擾擾的議論,她卻極為淡然,回應道:“我從前就非常愛美,后來因為生病吃藥,頭發都掉光了。我沒有整過容,這張臉是激素臉。我曾經沮喪過、自卑過,后來好不容易才走了出來,才有勇氣拍攝視頻。” 她知性大方的談吐,她直面生活、活在當下的勇氣,還有伴侶給予她的支持與鼓勵,一時間,令很多人感到羨慕。不少人覺得她運氣好,是 “受寵體質”,無論容貌如何改變,都始終被愛著。 但實際上,被愛的前提是愛自己,是即便歷經坎坷,依然堅信:我值得世間一切美好。所有被認為天生擁有 “受寵體質” 的女孩,一定是她們自己首先認定了 “自己值得被寵愛”。這,便是心理學中所說的 “配得感”。那么,配得感究竟是什么呢?你是否曾因心底那句 “我不配”,而錯失了許多?怎樣才能成為一個 “高配女孩” 呢?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每一個女孩都應當擁有的 “配得感”。當一個女孩擁有了足夠的 “配得感”,她便會散發出獨有的魅力,既漂亮又自由。 “我不配”是怎樣毀掉一個女孩的? 配得感,是當我們獲得心儀之人或事物后,能夠坦然享受,并由衷生出 “我值得擁有”“我應該得到” 這樣的信念,它蘊含著強大的自我肯定力量。與之相反,“我不配” 的念頭卻會將人拖入自我消耗的惡性循環,從精神層面逐步摧毀一個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深陷自虐式愧疚與羞恥的泥沼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 “自虐型” 愧疚感,這類人總是認定自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覺得是自己給他人帶來了痛苦,進而不斷自責。這種自虐式愧疚,被心理學家定義為 “難以自洽的高道德感”,本質上屬于一種 “認知扭曲”。其常見表現包括:當受到夸贊和欣賞時,會局促不安,覺得自己名不副實,遠沒有那么優秀;面對不合理要求,也不敢拒絕,生怕拒絕就成了自己的過錯;害怕麻煩別人,連正常訴求都不敢開口表達,擔心遭到拒絕或得不到回應與接納;得到幫助后,總想加倍回報,潛意識里認為別人是在犧牲自己成全自己;別人對自己稍有善意,便感動不已,很容易被他人 “精神操縱”。 不僅如此,不配得感還會讓人們將生活中一些正常情況與遭遇,視為羞恥和困境。比如,有些女孩既不丑也不胖,卻常常陷入容貌焦慮;穿得漂亮些,又覺得過于扎眼,害怕被人指指點點,產生 “美麗羞恥”;還有疾病羞恥、生育羞恥等各種各樣的羞恥困境。這些內疚和羞恥情緒,如同徘徊在自卑懸崖邊的陰霾,稍有不慎,便會將人拽入痛苦的深淵。 2.頻繁自我攻擊與控訴 心理學家羅杰斯在人格論中提出自我一致性,即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需和諧發展。其中,真實自我指 “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理想自我則是 “自己希望成為哪種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受到父母、老師等的影響,基于此去追求理想自我,渴望成為他們期望的樣子。然而,當理想自我過度壓制真實自我時,人就會陷入矛盾,開始自我攻擊,強行壓抑真實自我的想法與感受。 這種自我攻擊的表現為:即便身處安穩環境,內心仍充滿恐懼,害怕壞事突然降臨或不被他人接納;取得成功時,也不敢盡情享受,總是被過往傷痛糾纏難以釋懷。歌唱家龔琳娜曾在一檔節目中透露:“我特別喜歡粉色衣服,但我從來都不穿,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漂亮。”47 歲的她談及此事時落淚,坦言自己只適合濃烈的紅色,需要用這種強烈的顏色來掩蓋童年的缺失。她表示:“我害怕變老變胖,害怕表情不好看,害怕裙子不夠漂亮,即便站在最熱愛的舞臺上,心思也總是飄忽不定。” 龔琳娜的這種狀態,便是典型的自我攻擊,舞臺是她的摯愛,可她卻無法全身心享受,被諸多恐懼和創傷所困擾。 3.錯失生命中的無數美好 心理學中有一類回避型人格,其特征為逃避人際關系、自我克制、缺乏自信且懼怕批評。“我不配” 便是導致這種逃避心理的主要原因。通常具有回避型人格的女孩,在遇到心儀男生時,往往會選擇保持距離或直接逃避。她們會這樣想:“這么優秀的人怎么可能會喜歡我呢?就算在一起了,一旦他發現我的缺點,肯定會離開我。與其將來痛苦,不如現在就不開始。” 曾經有一位漂亮女孩,被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出色的小伙子表白,而實際上她也一直暗戀著這個男孩。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表白后,她竟然連夜逃離了那座城市。最終,她選擇了一個條件遠不如自己的男人結婚,婚后卻頻繁遭受家暴,最終抑郁離世。 此外,“回避型人格” 在職場中也備受煎熬。在《我不配是一種病》這本書里,愛莎工作能力突出,但卻一直被 “不配得感” 所困擾。當領導打算給她升職時,她緊張又惶恐,本能地選擇逃避,“我肯定無法勝任” 的想法致使她在工作中頻繁出錯,最終錯失了升職機會。更糟糕的是,“不配得感” 還可能讓人走向另一個極端,即試圖通過高壓控制他人,來緩解內心因失控產生的焦慮,這無疑會給人際關系帶來諸多挑戰與壓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不配” 這種觀念,毀掉了許多女孩本應燦爛美好的一生 。 當女孩擁有“配得感”, 是一種什么體驗? “不配得感” 足以從心理層面摧毀一個女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擁有 “配得感” 的女孩,無疑是自信與魅力的完美化身。不妨仔細留意一下身邊的人,你可能會驚覺:那些篤定 “我配”、滿懷自信的女孩,總是格外吸引他人的喜愛。這世界就是如此奇妙,當大多數人在自信缺失與迷茫中徘徊時,便會對自己無法成為的那類人充滿向往。通常來說,有 “配得感” 的女孩具備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具備恰當的自我認知 配得感能助力女孩們客觀、清晰地認識 “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在沉靜思索與細致觀察之后,她們會依據自身特點進行自我塑造,通過切實行動逐步成為自己期待的模樣。打個比方,如果她認為自己是一塊鐵,便會全力以赴地進行淬煉、努力脫碳,力求成為一塊優質鋼材。在這個蛻變過程中,自我肯定就如同神奇的催化劑,有了它的加持,行動更具力量,目標也能更快達成。反之,若被 “我不配” 的念頭籠罩,就只能無奈地 “恨鐵不成鋼”。又比如,當她認定自己是一塊木頭,就會努力脫水,精心將自己雕琢成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這把雕琢的利刃,正是那份珍貴的 “配得感”。 科學家顏寧在《開講啦》節目中分享道:“每個女孩都應聽從內心的聲音,勇敢做自己,為自己的存在定義價值。” 正因為如此,顏寧對自己的優勢與價值了如指掌。為了專注學術研究,她從不涉足毫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她直言自己不做不擅長之事,而是聚焦于擅長領域,在科研的征程中不斷探索,這已然成為她生命的主色調。由此可見,“配得感” 使人既不會盲目自大,也不會過度自卑,能夠更精準地錨定自身價值,明晰前行道路。 2.持有推動成長的心態 心理學家 Carol S.Dweck 在《心態致勝》一書中提出了成長型心態這一概念。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堅信,能力與成就是持續不懈努力的必然結果。所以,他們不會在瑣事上糾結、扭捏,面對任何困難都毫不畏懼,善于在問題中深刻反思,從而實現自我成長。“配得感” 恰恰是成長型心態的強大正向驅動力,它驅使人們回歸生命的本質,奮力追求改變與成長。相反,“我不配” 的消極心態會將人內心深處的恐懼具象化,成為現實生活中的阻礙,讓人深陷挫敗感,無法實現正向成長。 世界綜合格斗冠軍張偉麗曾坦言,自己曾經極度自卑,后來投身職業比賽,逐漸找準了自身定位,在一場又一場的比賽磨礪中,自信心不斷提升,才成長為如今的模樣。她感慨道:“力量并非源自你能夠做到什么,而是源于克服你曾經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可以說,成長型心態催生了配得感,而配得感又反過來推動個人成長,并且讓人在取得階段性成就時,能夠坦然享受這份榮耀。 3.展現出進階版的自信 “配得感” 堪稱進階版的自信,它能夠升華人們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 指的是人們對自身能否運用現有技能完成某項工作的自信程度。例如,面對同一項任務,兩個能力相當的人去執行,配得感高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必然高于配得感低的人,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這段時間頻繁登上熱搜的超模奚夢瑤,由于年齡比丈夫大 6 歲,且嫁入豪門,被不少網友評價為 “受寵體質,天生闊太太命”。但回顧兩人戀愛、結婚、生子的全過程,不難發現,一直都是何猷君緊緊跟隨奚夢瑤的步伐。盡管奚夢瑤在家庭背景、學歷等方面不及何猷君,可她從未因此而放低姿態、卑微討好。從她身上,我們只看到了堅定的三個字 ——“我配得”。 那么,“高配女孩” 是如何養成的呢?阿德勒提出的 “生活形態” 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懷揣著追求舒適生活與超越他人的理想。在日常生活經歷中,家庭與學校教育逐步塑造出個人追求卓越的獨特生活方式,即所謂的生活形態。通常,高配女孩是在開放、共情、接納的生活形態中成長起來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到:“沒有孩子愿意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他們渴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對自己的認知也很大程度上源于成年人的評價。” 所以,當女孩經常得到父母、老師等權威人士的正向評價與對待時,她們在潛意識里就會形成這樣的認知:我配得上世間的一切。可以說,高配女孩宛如一盞被點亮的明燈,自身便能熠熠生輝,無需借助他人的光芒。 如何將自己滋養成“高配女孩”? 倘若你察覺到自己缺乏 “配得感”,總是深陷于過去的種種束縛之中,難以展現出自信與強大的一面,那么從現在起,不妨嘗試放下過往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曾帶給你的傷害,將目光聚焦于當下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培育成 “高配女孩”: 1.實現自我和解 通常而言,缺乏配得感的女孩,往往善于隱藏自身情緒,內心的自我消耗極為嚴重。很多時候,負面情緒會通過身體的感知呈現出來,然而她們卻無法準確捕捉。那么,就從感受身體的反應著手,重新構建身體與意識之間的連接吧。你可以選擇去爬山、游泳,在運動的過程中,用心去體會身體各個部位的狀態,留意自己是感到勞累還是輕松,關注心臟跳動的頻率,觀察肢體動作是否協調…… 當身體微微出汗時,此時的狀態堪稱最佳,這時你不妨輕聲告訴自己:“我的狀態相較于以往更好了,我的力量也有所增強,我真的很棒。” 先集中精力關注并解讀身體的感受,進而深入到意識層面,實現全方位的自我和解,如此一來,情緒方面的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2.學會接納當下 當你身處平穩、寧靜的環境中時,要適時提醒自己:摒棄那些無端產生的雜念,驅散縈繞在心頭、令你感到不安的聲音。接著告訴自己:這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是我無法掌控的,諸多無奈讓我應接不暇。但情緒與感受是完全屬于我自身的部分,我有能力對其進行調適與掌控。盡情沉浸在內心平靜所帶來的安全感之中,并用心銘記這種感覺,讓它成為你美好記憶的一部分。 倘若你當下正面臨一些挑戰,首先要明確區分哪些挑戰是你有能力去改變的,哪些不過是自己杞人憂天式的自我設限。對于前者,要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加以解決,并告訴自己盡力便好;而對于后者,則應果斷放下,切勿再自尋煩惱。 3.開啟感恩練習之旅 積極心理學之父 Martin E.P. Seligman 指出:真正的幸福源自發現自身的優勢與美德。我們可以每天回顧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從中挖掘自己的優勢所在。在結束一天的忙碌之后,為自己留出專門的時間,準備一個筆記本,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下當天讓你心懷感恩的人和事,以及感恩發生的具體時刻。第二天,再次翻開筆記進行回顧,在感恩的過程中獲取更多快樂的源泉,從而提升自己的信心與勇氣。 4.踐行提升自信的小事 在日常生活里,經常去做一些能夠鼓勵自己的小事,久而久之,配得感便會逐步提升。比如,鼓起勇氣走進那家心儀已久的店鋪,買下那件自己心儀許久的衣服或者化妝品;讓自己逐漸習慣接受他人的贊美,并做出得體的回應,例如 “謝謝,你也很漂亮”,同時,在他人需要的時候,也不要吝嗇自己的夸贊;前往專柜,坦然接受柜員的講解與服務,不要因為不購買而感到羞愧,因為買與不買僅僅只是一個決定,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偶爾 “麻煩” 別人一次,大膽說出自己的合理需求,不要害怕給他人造成困擾。 最后,請務必時常提醒自己:當遇到喜歡的人和事物時,一定要鼓足勇氣去追求并努力擁有。 寫在最后 演員宋佳在一次采訪中所言,獲得了數十萬女孩的點贊與轉發,對此,我也頗有同感。宋佳回憶道:“在我 20 多歲的時候,滿心都是不快樂,整個人異常緊張、拘謹,內心滿是困惑,擔憂也極多,特別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這也怕那也怕。但如今,我整個人自在極了。我堅信自己本就優秀,壓根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擁有了一種真正能讓自己快樂的能力。所以啊,你只需思索自己是誰,想要什么,什么能讓自己快樂,然后就大膽去做。我深知這并非易事,可有時候就得放寬心,心大一點。女孩唯有快樂,運氣才會好起來,隨后才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所以,親愛的女孩,請相信我,別再害怕,就從當下開啟行動吧!只要你能夠展現出自信的姿態,只要你有勇氣,堅信自己配得上一切,那么你就能一步步靠近自己憧憬的人生。當自信之花絢爛盛開,世間所有美好定會如潮水般向你涌來 。 本期分享就到這里,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一點歡迎關注月上健康,我們將為你提供心靈療愈干貨和專業的心理測評,讓你每天更了解自己一點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