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月上疏林 看到一個博主說,中國人一輩子都是生活在對養老的恐懼之中,害怕老了沒人管,害怕死了沒人埋,害怕清明節沒人給燒紙。所以,總在為這個恐懼買單是,犧牲了當下的所有幸福,只為了未來那個虛無的幸福。 結婚是為了有個老伴,生子是為了養兒防老,讓本該互相陪伴的親子關系變成了一場投資和交易。就像《天道》中所說:如果你養兒是為了防老,那么就親子關系就變成了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那就不要再說父母之愛有多偉大了。 正因為親情就變成了可以衡量的砝碼,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老了之后,一肚子的委屈,覺得自己這一生都是為了養育兒女,所以兒女無論如何都回報不了這生養大恩。在沉重的道德枷鎖之下,子女哪里還會有與父母親近的心情,只剩下還債了。想想,我們面對債主是什么心態就能明白了。 而且,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比如,你身邊有讓你想起來就愧疚,就痛苦的人,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恐怕是能離多遠就離多遠吧。 更何況,就是你足夠幸運,有很多的錢,還有孝順的兒女,但是,一個扎心的事實是:當你老了,無論你再怎么有錢,兒女再怎么孝順,你都不會過得太好。 為什么?因為身體機能的下降,因為病痛。別說到了老年了,人到45歲以后,身體就開始這疼那疼了。這不,如今我的兩個胳膊做一些翻轉動作,就會莫名其妙的疼。 明白了這一點,你是否還會拿現在去換未來嗎? 其實無論什么時候,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即使到了老年,也可以活得平和而坦然。就像孔子說的,沉迷在知識的海洋里,才能不知老之將至。 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規律,你就是害怕也沒有用,還不如坦然面對。先把前半生最好的年華過得多姿多彩,多留點美好的回憶,少留點遺憾,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感謝您讀到最后,需要您的點贊、推薦和分享呀,因為這是我更文的動力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