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學期,我開設《中國古代詩歌縱橫談》選修課。修課學生17人,授課10多節。基本上是文科班的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學習效果比較好。 每節課學習一個內容,我因此寫作了7萬余字的講義,分“詩心探微”“詩體芻議”“詩技漫談”“詩家管窺”“名詩鑒賞”五個部分。 中國詩歌博大精深,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龐雜,不要說十幾節課,即使學習幾年,所能學到的內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因此講授這些內容,只能是蜻蜓點水。我在教學的時候,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每個部分選取幾個重點,盡量爭取通過這幾個重點,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比如,講授“詩家管窺”時,我選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陸游六位詩人,每位詩人側重于一種詩體、一個時代。屈原側重于先秦時期,通過對屈原的研讀爭取讓學生了解先秦詩歌的藝術特色,是學生對《詩經》《楚辭》時代及四言詩、騷體詩兩種詩體的了解。講授陶淵明,側重于兩漢魏晉南北朝這大約六百年間詩歌的概況,特別是五言詩的成就和特點。將李白側重于七絕詩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和創作風格,講杜甫側重于七律詩和現實主義,講蘇軾側重于詞和宋詩的特點,側重于哲理詩,講陸游側重于愛國主義詩歌。等等。 教學時盡量深入淺出,所選的詩例不僅典型、文學性強,而且要能通俗易懂,力圖避免抽象的說教。 我給學生印發了一些講義。教學時,并不是老師一言堂,雖然課堂上老師的講述是一個重要內容,但是學生學習時,以學生研讀講義和一些參考書為主。 教學時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比如指導學生研讀李白、杜甫、蘇軾等作家的作品,并進而進行專題研究。 總之,校本教學詩歌新事物,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摸索到了一些教學的經驗,學生也學有所得。 朱柱石 2013.元月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