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空樞紐之一,舊金山國際機場不僅是中美往來的重要門戶,更以其卓越的服務體驗、無縫銜接的交通網絡和綠色可持續的設計理念,為旅客打造難忘的旅程。而點綴其間的展覽空間,則為這座現代化機場注入了獨特的文化氣息。 <span microsoft="" yahei="" ui";="" font-size:="" 12px;>Photo credit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 【SFO博物館:機場里的文化綠洲】1980年,一個創新的文化構想在此落地生根——將機場公共空間轉化為藝術展陳的舞臺,通過博物館式的展覽"使機場環境人性化",向全球旅客展現舊金山灣區獨特的文化魅力。經過40余年的發展,這座最初名為"舊金山機場博物館"的文化機構,已發展成為擁有20個展廳的SFO博物館 (SFO Museum),每年吸引數百萬旅客駐足觀賞。自1999年獲得美國博物館聯盟認證,SFO 博物館至今仍是全球機場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文化機構。 【從臨時展覽到永久收藏】 上世紀80-90年代,舊金山機場的博物館以其涉獵廣泛、主題新穎的展覽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特別是在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作為一個非收藏機構,其策展人卻以獨到眼光,從設計、手工藝、民間工藝、美食、服飾、流行文化到科技歷史,呈現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畫卷。隨著年客流量從2000萬躍升至5000萬,博物館也迎來了質的飛躍,1990年代中期建起圖書館和檔案館,并開始擁有永久收藏,而新設的航空博物館,則完美復刻了1937年的候機大廳。 Photo credit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 【展望未來】SFO博物館正計劃擴建世界一流的航空藏品研究與展示中心,并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更多觀眾得以線上參觀。這座獨特的機場博物館,恰似一位博學多聞的向導,陪伴每位懷揣好奇心的旅人,在候機間隙領略人類文明的瑰麗與創意的無限可能。 【特展聚焦:中國編織藝術的千年智慧】 2025年4月最新揭幕的《便攜工藝-中國編織籃子與容器》特展,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竹編精品,集中展現了中國傳統編織工藝的非凡藝術成就:這些作品多飾以手繪紋樣與吉祥圖案,寓意美好。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展品雖以"籃簍"為形,實則通體采用木胎髹漆工藝精制而成,既模仿了編織器的形態,又彰顯中國收納器物的獨特巧思。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技藝之一,但與陶器不同,最古老的編織品早已在時間長河中消逝無蹤。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公元前7000-1700年)陶器上上留存的編織紋印跡,成為這項技藝最早的實證。數千年來,中國工匠們剖竹編柳,將竹篾、蘆葦、柳條等材料編織成形態各異的日用器皿。編織技法講究經緯交錯,通過不同的編織序列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紋樣。北方籃簍以堅固實用見長,裝飾簡練;而中原和南方的編織工藝則常與木、金屬及傳統漆器工藝相結合,更為精美華麗。將漆藝運用于編織器物的歷史或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用南方特有漆樹汁為原料,既能保護器物表面,又能形成獨特的光澤裝飾。 這些編織器物形態各異,用途廣泛——既有穿針引線的針線籃、收納帽冠的帽筒,也有盛裝食物的食盒,以及儲存谷物、衣物等家什的各式容器。幾個世紀以來,廚房往往遠離居室和餐廳以避免油煙熱氣,而食籃能保證飯菜從廚房到餐廳的傳遞過程中保持溫度。農人們也常用這種籃子將飯菜便捷地帶到田間地頭。許多編織器物都具備多重功能:比如一個編織籃蓋,翻轉過來便可當作飯碗使用。其中最富麗堂皇的當屬婚聘禮籃:精心制作的禮籃裝滿美食和聘禮,由新郎家庭贈予待嫁新娘。 如今,盡管塑料容器已大規模普及,但在中國部分鄉村地區,手工竹編器物仍占據重要地位——尤其在西南一帶,從儲糧囤、編織背簍到嬰兒背架,形態各異的竹制品隨處可見。東南數省至今仍保留制作婚聘禮籃的傳統,其中許多已轉向旅游紀念品和國際市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