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有一群多智近妖的奇人,他們精通玄學,有通天本領,可推算未來。像千古奇人鬼谷子,通曉縱橫捭闔之術,又具通天之智。再有中華第一奇人袁天罡,他所著的《推背圖》可預測后世千年運勢,還有斬龍狂人劉伯溫的《燒餅歌》也預言了后世五百多年的歷史。 這些奇人的玄學,不但豐富了古代的文化,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有的還曾輔助帝王將相走上了人生巔峰。像劉伯溫就曾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暴政,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疑心重的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料事如神的劉伯溫,自然也成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相傳,劉伯溫臨死前,讓兒子送了兩樣東西給朱元璋,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7年后才恍然大悟! -1- 1311年,劉伯溫出生于浙江青田縣的武陽村,天資聰慧,從小便有”神童”之稱,閱讀速度極快,一目七行,12歲考中秀才,14歲入府學讀書,過目不忘的本領,讓老師都為之嘆服,稱贊他為”奇才“。 17歲時,劉伯溫又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程朱理學,別的學生學幾天的東西,他一會兒功夫就能學會。后來他更是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天文地理、兵法數學,他也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 1336年,25歲的劉伯溫正式步入仕途,被元朝政府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協助縣令處理高安縣的政務,因為他執法嚴明、勤政愛民,贏得了當地百姓們的愛戴,但剛正不阿的性格,也讓他經常得罪權貴,遭受排擠和打擊,他這個“芝麻小官”,也做得不安穩,后來幾次辭官歸田,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2- 直到1360年,天下大亂,朱元璋率義軍攻下南京后,四處招攬人才,在聽聞劉伯溫的大名后,就三顧茅廬把他請出山,那個時候劉伯溫已經49歲。因為他的神機妙算,總能在關鍵時刻,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朱元璋覺得劉伯溫是難得一見的奇才,更加重用他,可以說劉伯溫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封有功之臣時,卻只給劉伯溫封了個三等伯爵。朱元璋坐穩皇位后,又犯起了疑心病,為了穩固朱家江山,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讓朝堂上下的官員,人人自危。而神機妙算的劉伯溫,自然成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宅心仁厚的馬皇后經常勸說朱元璋不要誅殺有功之臣,但也于事無補。有一日,馬皇后突然賞賜給劉伯溫兩顆冬棗,一個雪梨。劉伯溫拿到賞賜的水果后,十分震驚,他知道馬皇后這是在暗示他“早早離去”,他也沒有猶豫,很快就以身體抱恙為由,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因此對劉伯溫放下了戒備,他才算是躲過一劫。 -3- 但與劉伯溫是死對頭的胡惟庸,卻沒有打算放過他,在朱元璋面前不斷挑撥,本就疑心重的朱元璋,再次把劉伯溫從老家召回京城,只有把劉伯溫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朱元璋才覺得放心。 1375年,64歲的劉伯溫因為染上風寒,臥病在床,朱元璋得知后,便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視,結果劉伯溫服了御醫開的藥后,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倒日益嚴重。 于是他拖著病弱的身軀最后一次覲見朱元璋,向他提起了自己服藥后病情加重的情況。朱元璋聽完后,對他說:“回去安心養病吧!” 劉伯溫立刻明白自己時日無多了,于是在臨終前,他向兒子們交代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讓長子劉璉把自己的天文書獻給皇帝,第二個就是讓次子劉璟將魚裝進竹筐里,再將魚筐放進缸中交給朱元璋。 朱元璋在收到這兩樣劉伯溫的遺物后,知道他此舉必然有深意,但卻百思不得其解。 -4- 直到1392年,也就是17年后, 太子朱標去世,69歲的朱元璋老來喪子,悲痛不已,同時又得重新思考繼承人的問題。 這時候朱元璋又想起了劉伯溫,覺得若是他在,必然可以為我分憂解惑,突然間他想起了劉伯溫送他的那兩樣東西,一下子領悟了其中含義。 當初劉伯溫長子送的天文書,次子送了一筐魚放在水缸里,因為竹筐太小,弄得這些大魚互不相讓,最終擠在一起全部死去了。這不正是如今皇子們的處境嘛,長子朱標離世,其他皇子為了爭奪一席之地,肯定會互不相讓,手足相殘。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把皇子們都調離京城,免得他們將來手足相殘。 朱元璋不由得佩服劉伯溫的遠見卓識,于是把長孫朱允炆立為太子,把其他皇子都調離京城,分封為藩王,這樣確實在一段時間里避免了皇權之爭,至少在朱元璋在世時,沒有像康熙帝那樣上演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的悲劇。 但在朱元璋駕崩的三年后,燕王朱棣發起了靖康之役,這場叔侄相殘的皇位之爭,最終以朱棣獲勝,朱允炆從此不知所蹤,為歷史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 若是朱元璋早點參悟劉伯溫的意思,就可以在朱標當太子時就把皇子們調離京城,正如劉伯溫的長子送天文書,寓意太子朱標一人坐鎮京都應天府(“應天”之名意指上應天意), 次子送魚,寓意皇子們都聚集在京都,他們羽翼越豐滿,越容易手足相殘,應該盡早放他們離去。 可惜朱元璋當年沒有參悟此意,不然歷史或許可以改寫,也不用等到朱標去世,皇子們羽翼豐滿有爭奪儲君之心了,才被調離京都,一切都太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