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節雅玩》作者:邱啟敬 一、物性超越:從實用到審美的本體回歸 邱啟敬的碧玉作品《高節雅玩》以新竹為造型,通過極致的鏤空技藝消解了文房器物的實用屬性。這種創作理念與莊子"無用之用"的哲學觀形成跨時空對話。《莊子·人間世》中記載:"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作品雖不具備書鎮的實用功能,卻以其空靈纖巧的形態成為純粹的審美對象,印證了莊子對世俗功用主義的批判——當器物擺脫實用束縛,方能顯現其本真之美。 ![]() 這種物性的轉變在藝術史中屢見不鮮。商周時期的青銅鼎簋本為祭祀重器,至漢代已轉變為文人書房的陳列雅物,其功能從"事神致福"轉向"游于物外"。宋代金石學的勃興更將古器物研究提升至美學層面,李清照《金石錄》中對古器的考據與品鑒,本質上是對器物精神價值的再發現。邱啟敬的創作實踐,正是對這一文化脈絡的當代回應。 ![]() 二、意象隱喻:竹之形態的精神投射 《高節雅玩》中竹的意象構建,暗合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圖騰。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詩句,早已將竹的物理屬性升華為人格象征。作品中竹節的挺拔與柔韌,既體現儒家"君子和而不流"的處世哲學,又暗含道家"上善若水"的辯證思維。這種剛柔并濟的形態,實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圓內方"價值觀的物化表達。 ![]() 在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語境下,竹的意象具有更深刻的詮釋空間。其"雖彎不折"的形態,恰似海德格爾所言"向死而生"的存在狀態——在與世界的碰撞中保持本真自我。竹子的生長特性(空心、有節)也呼應了海德格爾對"澄明之境"的追求,空心象征著對世界的開放姿態,竹節則代表存在的階段性與完整性。 ![]() 三、哲學共鳴:東西思想的審美匯通 莊子與海德格爾雖相隔千年萬里,卻在對物我關系的認知上達成驚人共識。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論,與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的存在哲學,都強調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桎梏。在《高節雅玩》中,碧玉材質的自然屬性與人工雕琢的技藝完美融合,正是這種"天人合一"哲學的具象化呈現。 ![]() 從現象學角度審視,作品的觀賞過程本質上是一場"懸置"與"還原"的哲學實踐。當觀者摒棄對器物實用功能的預設,專注于形態、材質與光影的交互時,實則完成了胡塞爾所說的"現象學還原",直達藝術作品的本質直觀。這種審美體驗,恰是莊子"坐忘"境界與海德格爾"存在之思"在當代藝術中的共同回響。 ![]() 四、當代啟示:藝術創作的哲學轉向 邱啟敬對形式與意識的探索,折射出當代藝術創作的深層轉向。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高節雅玩》通過對實用功能的剝離,迫使觀者直面藝術本體的精神價值。這種創作策略,既是對傳統文人審美精神的繼承,也是對現代性困境的哲學回應——當物質主義導致精神荒漠化時,藝術成為重建人與世界詩意關聯的重要路徑。 ![]() 從文化符號學視角分析,作品中的竹意象既是個體精神的載體,也是集體無意識的投射。它超越了具體時空限制,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中,構建起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范式。這種范式的形成,不僅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生命力,更為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