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劃入上海,2016年大部分成為上海的崇明區,每年持續擴大140多米,可謂占天時地利。 如今崇明島已經是國內第三大島,背靠上海到底發展成了什么樣,那些每年都多出來的土地,又是怎么規劃的呢? ![]() .............................................................................................................................. 歷史上的崇明島如果歷史會說話,那對崇明島的定義,似乎可以用“偶然”來表示。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崇明島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且不說我國有上下五千年可追溯,單單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從來沒有把這里當作是一個“島”。 1400年前...................................................................................................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在位期間,長江出海口附近出現了兩個較大的沙堆,分列東西。.................................................................................................. 所以當時人們簡單直接的稱這兩個沙堆為東沙洲和西沙洲。 很顯然,長江入海,將大量泥沙帶到了出海口。 江水注入大海的同時,也將泥沙一點點堆積到比較集中的地方。 久而久之,泥沙越來越多,越積越大,就這樣形成了沙洲。 ![]() 至于為什么這些沙子要一直沖到入海口才會堆積在一起,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 入海前.............................................................................................................................. 長江受河道寬度限制,水流湍急,水中的泥沙會受到較大的沖擊力,無法持續沉積到某個區域。 當長江入海,便沒了河道限制,水流忽然放緩,水里的泥沙沒了強水流的沖擊,自然就沉積到了一起。 后來在武則天時代,東西兩個沙洲又出現了變化,古人用“漸積高廣”形容這種變化。 同時,附近居民也在兩個沙洲附近活動,更有漁民直接在上面定居。 從歷史資料來看,這可能是第一批在此居住的人。 ![]() 后來到了宋朝,東西兩沙洲旁邊,又出現了第三個沙洲。 由于這些沙洲形成本質與長江泥沙有關,所以長江在何處入海,或者攜帶泥沙多寡,都會影響沙地的形態和面積。 在近千年的時間里,有的沙洲慢慢坍塌,另一些新出現的則逐漸壯大。 到新中國成立期間,崇明島的面積已經到了600多平方千米。 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沉淀下,那兩個小沙地,終于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里雖有人居住,但是各類條件并不算好,甚至比其他地方還要差一些。 究其原因,是它的面積和土地面貌一直在緩慢變化,各朝各代也沒有組織大規模的治理與規劃。 所以此處雖靠近上海,也難引人注意。 甚至很多島上的本土居民,還大量前往上海尋找工作,留在島上的人就少很多了。 ![]() 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里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圍墾。 這兩次大規模圍墾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海的糧食問題。 為了響應這兩次圍墾,當時的徐匯區區長帶頭積極報名,長寧區的一名女性團干部也加入其中。 根據《澎湃新聞》資料,當時有3萬多上海人到崇明圍墾,其中的主要勞動力是年輕人,也有一些年齡較大的人參與其中。 大家勁兒往一處使,最后的圍墾結果也讓人振奮。 崇明島由泥沙形成,本質上屬于海島范疇,所以受海洋影響較大。 想要在這樣的土地上種出糧食,只能先造堤壩,擋住海水和海風,避免惡劣天氣影響農作物生長。 ![]() 在第二次圍墾行動中,當時的上海副市長宋日昌帶隊到崇明島,用了半年多時間,陸陸續續修了6座大壩。 那時,沒有足夠的機械化設備,只能靠著人力一點點修筑堤壩。 崇明又幾乎是環海的狀態,到了冬天又濕又冷,特別熬人。 可即使如此,有關崇明的圍墾行動還是很成功的。 到1963年,這個原來有些荒涼的地方,就開始給上海供應糧食和蔬菜了。 可以說,崇明的前期發展,其實與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也是在這段時間,崇明島的面積逐步增大,從建國前后的600多平方千米,增長到了如今的1269.1平方千米。 ![]() 崇明島的現狀與未來從沙洲擴展到600平方千米,前后共經歷了一千多年,而從600平方千米到1200多平方千米,僅用了不到一百年。 照此下去,未來的崇明島或許不再僅僅是個島,與大陸相連也是有可能的。 東灘島隸屬于崇明島,這里是長江入海后,泥沙的主要沉積地區之一。 基于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東灘島的面積一直在快速增加,幾乎每年都會向外延伸出140米的陸地。 從地圖中可以看出東灘島與大陸的距離很近,從崇明東灘濕地公園到上海市政府,都只有70公里的路程。 如果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崇明島與大陸相連,此處的交通與經濟發展必然會提升一個大層次。 ![]() 那么如今的崇明島發展的怎么樣呢? 2016年,崇明島撤縣為區,意味著這里的未來發展將迎來變化。 從這幾年的發展軌跡和相關文件來看,崇明島的定位其實是相對統一的。 根據崇明區政府官網資料,崇明區一直在致力發展生態建設。 比如2022年,就印發了關于碳中和的實施方案,提出“1+3”的目標定位。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將發展“五源多廊”作為重點發展道路。 五源是指五個生態源地,其中青草沙水源保護區,是上海較為主要的保護區之一。 多廊是指生態走廊,崇明區將建設一條市級的生態走廊,并輔以10條區級走廊。 ![]() 此外,在農業、旅游和鄉村振興方面,崇明區的規劃同樣和生態緊密結合。 以全國都在組織的鄉村振興為例,崇明區做的規劃并不是引入工業,提高鄉村收入,進行城鄉聯動。 而是要改善鄉村的基礎配套,并提高村容村貌。 從對外釋放的信號可以看出,崇明區的定位與上海其他區域完全不同,甚至與全國大多數區域都不同。 它更像是上海打造的一個生態宜居區,而不是經濟飛漲區。 不過話說回來,上海已經是全國經濟最強的城市之一,幾個核心區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經濟水平。 如果將產業繼續延伸至崇明區,最多是錦上添花。 但是將崇明區建成生態示范區,則補齊了上海的最后一個短板。 ![]() 總結:2025年2月12日,有一個生態聯合實驗室落戶崇明區。 據了解,這個實驗室的建成,有利于建設生態觀測體系。 可見,崇明區的發展方向至今還遵循著前些年的規劃。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由泥沙形成的島能變成桃花源式的區域,或許也是它最好的歸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