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么?生存、繁衍、趨利、避害。所以,人性底層沉淀的是動物性。 《人類簡史》:“如果你忘記了人類是動物,你就永遠無法了解人性,你也無法理解歷史。” 動物性是第一性,社會性是第二性,神性是第三性的。顛倒了次序就會吃苦。其實這篇文章說到這,聰明的人就已經懂了。 動物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和繁殖,這在人類社會中同樣適用。金錢和欲望是現實世界的兩大主題,金錢和欲望其實是現實世界的本質,而婚姻、道德、政治、文化等都是為了滿足這些基本需求而產生的表象。 這個世界所有的生物都是在為了生存而斗爭,病毒為了生存,進行各種變異,植物為了生存,進化出各種毒刺、各種陷阱、各種生存的策略,拼命去爭奪陽光、地盤和安全。而人類在爭奪食物、資源和地位時,將暴力、智力和騙術運用到了極致,這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下去,或者說更好地活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環境里。 人的三層屬性:動物性、社會性、神性 人之所以吃苦是因為顛倒了動物性、社會性、神性三者的次序。比如,讀書讀傻了的情況就是排序成了神性、社會性、動物性,以為人人都散發著人類優秀品質,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以為大家都是利他的、協作的、善意的,最后一定會被動物性很強的人修理得很慘,你在講武德講道理,人家一板磚就把你放倒了。要記得,預判一個人,動物性一定排在社會性和神性前面,如果這個人神性主導,那你就賺到了,反之,也不會有什么損失。 人大多數時候是用社會性和神性來偽裝動物性。有人一定要證明自己是神性的,沒有動物性,那么請你夜深人靜的時候面對一下自己的內心,天知地知你知地觀照一下,嚇不死你,哈哈哈,除非你撒謊撒到自己頭上,那也很可悲,一輩子都是個空心人,白活了。 第一層:動物性作為人生存的基本保障,是生命得以維系的基礎。在人類身上動物性體現為對生存條件的滿足,以及對自我保護的天然需求。食物、水、睡眠等生理需求,構成了人類日常生活的核心,而面對威脅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反應。這種反應模式,包括逃避、反抗和適應,都深深植根于人類的動物性之中。
第二層:社會性作為人類獨有的特性,塑造了我們的社交行為與歸屬感。我們天生就有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渴望,這種渴望在家庭、團隊乃至更廣闊的社會結構中得以體現。通過社交互動,我們不僅滿足了情感上的需求,更在群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獲得了歸屬感。
第三層:精神性,是人類優秀品質的體現,那些閃耀著光輝的品質:愛、美、自由。體現了我們對超越物質層面的追求與內心寄托。這種追求不僅涵蓋了崇尚高尚道德的渴望,例如善良、正直與誠實,更驅使我們的行為超越個人利益的束縛,去關注更大群體的福祉,乃至全人類的命運。
輸掉的人都是因為太看得起人性了 人性根本經不起推敲,書本上教的為什么沒用?因為都在講人的社會性,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動物性。你要看得起每一個具體的人,但不要太看得起人性。 第一,生存是第一要務,我們都是自私的人的后代。女孩的媽媽說:女的再精都精不過男的。女孩嗤之以鼻,直到進入職場做了技術中層才發現大媽所言不虛:二三十歲的男孩早就看清了人性這張牌是自私、逐利,所以天然懂得怎么賺錢、怎么辦事、怎么結盟、怎么分利益、怎么平衡、怎么制約、怎么搶東西,他們知道社會運行規則就是這一套,所以他們在核心利益面前彰顯十足動物性,不會像女孩一樣愛惜羽毛,大部分做事的男孩基本不會太在意別人怎么看他,他不需要好名聲,只需要達到目的。 而許多出身平平的女性的二三十歲都在尋找真愛的泥潭里打轉轉,以被人罩著為榮,以被人養著為傲,根本不知道只有寵物才會被人豢養。問問大部分的男生就知道,他們未必多么喜歡或者多么看得起配偶女友,就是為了她們生孩子做家務這些傳統價值,甚至他們在精神上是有點鄙視她們的無知和幼稚:總拿對錯黑白去區分人,甚至有的女性還真的以為過錯方能在離婚的時候少分錢。 動物要活在會怎么做,人也會怎么做。人首先是個動物,然后才是個人。人是社會性和動物性共同組成的。社會性是人在群居時逐漸形成的共識,它是一種規定,本不存在,是生存需要而制定的規則,它是約束動物性的;而動物性作為動物是與生俱來的。今天時常有人無限拔高社會性而貶低動物性其實就是否定自己作為人的動物性本質。 第二,考驗人性就是考驗人的動物性。有個老教授想招一個貧寒的年輕人做研究生。老教授所在領域有十分巨大的利益誘惑,有人建議老教授試一試年輕人的道德水準,讓他給年輕人一個有尋租空間的大項目看年輕人的心性。老教授拒絕了:你去用錢試探一個窘迫的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相當于試圖讓一只快餓死的貓不吃魚。還有女孩真的雇傭美女去試探自己的男友老公的,我估計她們會很傷心,道理相同。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行為和選擇都會受到情境、環境、利益、緊迫、危險、情緒、外部干擾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情況設置得越極端,越脫離現實,越會逼出一個人不太正常和魯莽偏激的動物狀態。華仔這樣情商高的人都會對記者說,人都有天使魔鬼兩面,你不要逼我,逼我我也會出來魔鬼的一面。 第三,遇到動物性過強的人馬上調整戰略。要識別生活中那些受動物性驅使高于社會性的人。一旦遇到這樣的人,立刻放棄一切通過溝通講理來解決問題的幻想,因為在動物的世界里只有一條法則,那就是弱肉強食。《三體》劉慈欣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所謂“雙贏”,實際上就是說:A 和 B 聯合,共同吃掉 C,然后 A 和 B 一致對外宣布“我們實現了雙贏”。 恩格斯曾經說過:“人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了人永遠不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異。道德規范高尚要用到高級的人身上。 大部分人都是社會性和動物性的混合體,有的加入了一點點神性,很少人超越了動物性,所以用概率論原理從動物性分析人大概不會錯的離譜。我一個哲學博士的女友說,她跟crush第一天聊康德、尼采、福柯,第二天聊劉索拉、蘇童,第三天她終于忍不住:我們看看你腹肌嗎?就像有的男孩也是聊東聊西,最后問我能看看你的腿嗎? 動物性是人的生命原動力 古希臘的酒神文化猶如文藝藥引子,給藝術以鮮活、旖旎和迷醉。在古希臘的酒神祭中,所有男女都要打破一切禁忌,返回到生命的原始自然狀態,狂飲爛醉,放縱情欲,通過種種具有藝術形式的儀式,在痛苦和狂喜交織的癲狂狀態中,達到與世界本體融合為一的最高快樂。 第一,混亂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有人說,當下這個時代,生命力,野性,靈氣,活力比教養,認知,智慧更重要。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人要善良愛別人利他。但是卻忘記告訴我們黑暗陰影面一樣很重要。一個人必須學會接納并駕馭自己的陰暗面,如果你把自身牙齒和爪都磨平了,去掉了攻擊性,邊界 ,憤怒,這是閹割了我們的生命力是不完整的。 第二,像動物一樣有明確的目標。動物目的很強,要么吃要么睡,其他時候都懶洋洋的。一個擁有向上生命力的人,心中總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她們不滿足于現狀,不斷進取,這種積極向上的姿態令人欽佩。反而是社會性、神性過多的人,瞻前顧后、畏畏縮縮,不敢去追求真正重要的東西。 第三,像動物一樣坦誠勇敢地表達。動物生氣就齜牙,求偶就開屏,病了就躺著,餓了就打獵。人也可以坦誠勇敢地表達自我,要敢于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藏著掖著。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都能大方說出來,這份真誠會讓人感到無比珍貴。 第四,興致勃勃,對世界充滿熱情。用好奇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樂于嘗試新事物,仿佛世界在他們眼中充滿無限可能。一切活透了的人都清楚最后的牌是健康和自由,把這兩樣抓在手里就是贏家。 不聊了,少爺下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