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一年之氣候與物候時,六氣的論述必然會涉及到五運,這是中醫理論體系中一個極為關鍵的邏輯關系。岐伯在應答中談及六氣分治時所說的“司氣”,實則為“歲運司一歲之氣”的意思。司天、在泉、間氣以及歲氣,它們與一年的氣候呈現出極為緊密的聯系。當岐伯在回應黃帝“歲主奈何”這個問題的時候,談到六氣分治之天之六氣,每一氣都關聯到“四化”的問題。岐伯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闡述得相當清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這一論述表明,確定一年的干支紀年是首要的步驟。通過干支紀年,能夠明確歲運之氣以及它太過不及的狀況。如此一來,六氣分治的位次次序便可得知,司天、在泉、間氣的位置也能夠確定下來,從而這一年中六氣掌管變化的表現就能夠推算出來。 不僅如此,少俞在《靈樞·五變》里也向黃帝指出:“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道,其病必起,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這一論述揭示了五運六氣與人體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意思是,先確定當年的天干地支,就能推演知道當時的五運六氣情況。如果某氣過盛,也就是“時高”,那么對應的臟腑就容易發病;如果某氣衰弱,即“時下”,病情就可能加重或者好得很慢。即使某氣沒有明顯衰弱,但如果當年存在五行沖克,仍然會引發疾病。這是因為人體的體質與五運六氣相互作用,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五變規律之所在。 所以,只有把六氣和五運相互關聯起來,方能完整又清楚地認識一年的氣候和物候。這里面提到的“司氣”就是五運主歲之氣的具體體現,貫穿于六氣分治的理論體系之中。岐伯按照陰陽、盛衰、生化之這樣的邏輯順序,遵循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這樣的順序依次,詳細論述了六氣分治,一氣四化之內容。 |
|
來自: yinweiming77 > 《第三~六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