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舉考試由低到高分鄉試、會試、殿試。但在鄉試之前一般地方政府會組織“科考”,是由各省直提學官主持的確認應試生儒鄉試資格的考試。

明代科舉考試圖表
表中所列的是“貢士”在明代有兩種含義,除了以上含義之外,第二種是指由地方學校貢入國子監的貢生,亦可稱“貢士”。本文墓主周采所稱“貢士”即第二種。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教授郭培貴先生在《明代進士家族相關問題考論》寫到:何為“進士家族”?學界對此尚無統一定義。為便于對本文論題進行探討,筆者暫且確定“五代直系親屬內有兩名以上進士的家族”即為進士家族。根據盛澤鎮文聯副主席、地方文史專家沈瑩寶老師整理的《明清盛澤舉人進士名錄》,周氏家族自周用起,六代直系親屬之內有四位進士、五位舉人,是妥妥的進士家族。
周用(字行之),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
子:周兆南(字仲陽),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周式南(字仲翰),嘉靖三十七年(1558)舉人。
孫:周京(字世臣),嘉靖三十七年(1558)舉人。
曾孫:周應偁(字聲仲),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周應愿(字公謹),萬歷十六年(1588)舉人 。
玄孫:周宗建(字季侯),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周文衡(字子銓),崇禎三年(1630)舉人。
來孫:周燦(字光甫),崇禎四年(1631)進士。
進士作為明代功名體系中最高一級功名,競取難度空前加大。據統計,明代鄉試的平均錄取率僅在3%-4%之間,像南直隸這種文教繁盛之地,每一屆考生都高達4000人左右,而鄉試過后,只有150人左右能進京參加會試。

成化至嘉靖三十七年各省直若干鄉試平均中式率
明代會試平均錄取率也不到9%,有明一代共舉行殿試89榜,共錄取進士24586名,每科進士平均僅為276人,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也就是全國每年平均錄取進士僅為90人。以周用參加會試的弘治十五年(1502)為例,當年應試者有3700多人,錄取數為300人,錄取比例為8.1%。
古代文人將科舉視為人生的重要出路,是實現抱負、光宗耀祖的關鍵途徑。何況周采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可是周采屢試不第,沒有考中科舉是他此生最大的遺憾,整塊墓表共約900個字,反反復復在訴說的是周采如何刻苦磨礪、日誦千言,但仍舊沒有中舉。
周采年表
字敬臣,號景川
嘉靖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531),出生。
嘉靖三十四年(1555) 25歲,母親去世。
嘉靖三十七年(1558) 28歲,參加補試。
嘉靖四十年(1561)-萬歷七年(1579),七次參加鄉試。
萬歷七年(1579) 49歲,入國子監。
萬歷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89) 59歲,逝世。
根據墓表記載信息,周采出生于嘉靖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531),逝世于萬歷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89),享年59歲。“稍長即骎骎向學,日誦千余言,積之則曼倩之二十萬言不是過也。”周采少時便勤奮好學,每天誦讀千余字,積累下來,東方朔的二十萬字也超不過他。(注:東方朔,字曼倩)
“并乙卯丁內艱,戊午服闕補試。……于宮嗣是試于督學使者暨按君郡邑大夫,凡四十有四,試輒高等,中間入棘院者七,然輒不售。”嘉靖三十七年(1558),周采服喪期滿后第一次參加鄉試,但遺憾的是并沒有考中。而這一年,周采的三叔周式南和長兄周京也同時參加鄉試,并中舉了。
此后,周采共參加了四十四次各類長官舉辦的“模擬考”,每次都成績優異。但是進入鄉試考場七次,不幸的是都未能考中。參加七次鄉試,也就是嘉靖四十年(1561)、嘉靖四十三年(1564)、隆慶元年(1567)、隆慶四年(1570)、萬歷元年(1573)、萬歷四年(1576)、萬歷七年(1579)。“巳卯以貢游太學,為六館諸生所推復,復以高等入試,試復不售。”萬歷七年(1579),周采以貢生的身份進入太學,并參加了最后一次鄉試,依舊沒有錄取,此時周采49歲。
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可以稱之為科舉制度的只有明朝。擠到獨木橋上也只有明朝。”所以周采苦學數十年也并沒有考取任何功名。他深深遺憾著,并將此情種種鐫刻在了墓表中,“公孫十上殆幾之矣,然益淬礪不少休,日復讀千言。……其三子亦隨泣以諫曰,兒輩敢不淬礪,以卒大人志。……先生曰,兒勉之,吾自盡吾事。”讀到這里甚至有一些感動,周采把科舉當作畢生的事業在經營,居然沒有將未竟的理想強加給下一代,“你有你的責任,我也有我的”,這是每個個體獨自完成的修行。
墓表的結尾用一組排比總結了周采的一生,他篤厚、志學、恭敬、憐貧、好客,也喜歡“臥游山水寄情川青”。長兄周京已中舉人但在會試中無所獲,就把所有的“考試資料”全部燒毀,兄弟周甸和周賚極其聰慧卻英年早逝,周采似乎是一個天資平平、勤奮努力、缺點運氣的人,他喜歡旅游打卡卻沒有留下名篇畫作,他好客交友卻沒有留下唱和詩文,就像是這個吳江名門望族中的“普通人”。面對命運的褶皺,普通人周采的選擇是:敬我不能,盡我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