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衰是指因降雨造成的每千米的鏈路衰減(如圖1)。使用此圖表時,應從橫坐標上的頻率開始看。垂直移動至預期的降雨量線上,然后再向左移動到縱坐標上,即可得到每千米的雨衰。圖1中所含的表給出了幾種降雨量和霧密度的衰減圖曲線,接著將每千米的衰減乘以鏈路穿過雨的距離。對于空間鏈路,還有另一個復雜的問題。太空不存在降雨。因此雨衰僅適用于降雨開始的高度和地球站的高度之間。圖2給出了0°等溫線的高度與緯度和概率的關系。雨從處于0攝氏度的大氣(即0°等溫線)的高度下降。在這個高度往上,雨水凍結成冰,而冰造成的衰減可以忽略不計。圖2 0°等溫線落在給定高度以下的概率是緯度的函數 如圖3所示,通過將0°等溫線高度除以該角度的正弦值來計算穿過雨的路徑長度。注意,如果鏈接是在衛星和飛機之間,則雨衰適用的距離是0°等溫線以下的鏈路部分。 地球終端相對飛機的高度。由于雨衰是概率性的,而不是可時刻計算的,故圖1中的圖表(0°等溫線高度相對于緯度的概率)十分有參考意義。例如,如果考慮鏈路性能水平的99%可靠性,應從地球站的緯度開始,然后上移到1%線,接著左移到縱坐標,即可找到0°等溫線的預期高度。舉個例子:在北緯40°,1%線大約位于2 km的高度,衛星位于當地地平線上方30°,30°的正弦為0.5。因此,穿過雨的距離為2 km / 0.5 = 4 km。如果下大雨且鏈路為15 GHz,則雨衰(見圖2)為0.73 dB/km乘以4 km,即2.9 dB。如果下小雨,每千米雨衰為0.033 dB/km,由此可得10 km以上的雨衰為0.3 dB。圖4說明了衛星在當地地平線上方的高度可根據定義的平面三角形確定。圖4 地球衛星的垂直高度可由衛星、地面站和地心形成的平面三角形計算得出。該衛星在位于1,000 km高的圓形軌道上運行。則圖4中的a邊為6,371 km,b邊為7,371 km。衛星SVP為東經200°,北緯45°。地面站位于東經230°和北緯20°。計算可知,SVP與地面站之間的地心角(圖4中的角D)為35.1°。從衛星到地面站(圖4中d邊)的鏈路距離為4,254 km。arcsin [ ( bsinD ) d = [ ( 7371×.5750 ) / 4254 ] arcsin [ 0.9963 ] 85,1°或94.9°,因為角B大于90°,所以是94.9°。圖5 緯度20°處的1% 0°等溫線高度為4.4 km。地平線與圖中的a邊成90°角,因此衛星與地面站的地平線成4.9°角。由圖1可得出,在緯度20°處的1% 0°等溫線高度為4.4 km。所以鏈路穿過雨水的距離為:4.4 km / sin4.9° = 4.4 km / .089854 = 49 km參照圖1,如果鏈路為15 GHz,且有大雨,則雨衰為0.73 dB/km。因此,雨衰為49 km×0.073 dB/km = 35.8 dB。如果鏈路頻率較低(選擇5 GHz),每千米的衰減僅為0.043 dB/km,因此雨衰僅為2.1 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