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說一下技術面,
股市并不會生錢,有人賺對應的就是有人虧,那么板塊的人這幾年平均每年都盈利,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板塊全員盈利?
難道每個人都技術高嗎!
不全是的,
七虧二平一賺規則是固定的,所以大家賺的全部是主板人虧出的錢!
因為板塊有個特定規則,
那就是每年4.30號會集中進來幾十只爆雷的正股,今年會更多,而這些股要么資不抵債每股凈資產為負,
要么因為財務問題被立案,
要么就是營收不足,或者被大股東挪用掏空,
基本上都離退市只有一步之遙,而且機構和兩融的規則不允許買st股,所以只能被迫的賣出,
因為會在5月進來集中爆發,所以板塊失去流動性后,很多股也會隨著基本面的惡化跌的十不存一,
所以每年的5月也被稱為板塊休漁期,
而每年休漁期的跌幅力度不確定,快的是5月底止跌,慢的要到6月底,而每年休漁期的殺跌力度,和下半年的漲幅空間息息相關,
比如去年板塊跌的很,所以去年的翻倍股也最多,
而實際上都是跌出來的空間,
而如果板塊爆雷后提前開板的股,比如去年漢馬傲農等提前開板,這些股在去年行情那么好的情況下,幾乎全年無行情!
所以很多板塊老人慢慢的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這個休漁期時間點也幾乎都會自發遵守這種紀律,不參與新股翹板,盡量讓主板的人爆雷后多跌點,
這樣下半年板塊的所有人才有機會實現全員盈利,
…………
這種是最基本的量能技術,而東方股吧的股友是之前最早參與板塊博弈的,而博主們截止目前也都是千萬起步的超級技術客,所以是不會卷的,為了整個板塊的利益,也都會自發遵守這種紀律,
我股吧大號已經停更快一年了,
除了每天和股友互動問好外,也沒什么可交代的,因為前幾年該分享的技術也全說了,而且大家也都成長的很好,
只要還活著的板塊股吧老粉,閉眼隨便抓出幾個,現在都是幾十萬本金本金起步,
有些幾百萬的也很多,上千萬的也有幾個,
所以平常也沒必要再絮叨什么了,
實在忍不住的話,就用小號無量家園出去說幾句,
好了,閑話說的有點多了,最后總結一下,
關于ST板塊在年報截止日后的市場現象及其影響,可以按以下層次進行分析:
一、
年報截止日后的集中風險釋放
1. **時間節點效應**:
4月30日為A股年報強制披露截止日,業績不達標的公司將被實施ST或面臨退市,導致數十只ST股集中進入風險暴露期。市場對這類股票的拋售預期形成共識,引發流動性驟降。
2.
**流動性危機機制**:
ST股因基本面惡化,機構投資者通常回避,主要參與者為風險偏好較高的散戶。當大量ST股同時面臨拋壓時,買盤承接不足導致股價快速下跌,形成“流動性螺旋”——價格下跌加劇拋售,進一步減少流動性。
二、投資者行為與“休漁期”邏輯
3.
**老投資者減倉策略**:
經驗豐富的ST板塊投資者(“板塊老人”)基于歷史規律,選擇在5月前減倉以規避年報后風險。這種集體行為強化了板塊下跌趨勢,形成所謂的“休漁期”——市場活躍度下降,交易機會減少。
4.
**零和博弈下的資金博弈**:
ST板塊缺乏內生增長,盈利依賴價格波動。若板塊內部參與者(多為短線資金)均試圖獲利,則需外部資金(如主板投資者)接盤。但主板資金通常風險偏好較低,參與ST股意愿有限,導致博弈結構脆弱。
三、內卷化撬板與多殺多風險
5.
**提前撬板的囚徒困境**:
部分資金可能試圖在預期低點提前介入(撬板),博取超跌反彈。但若此行為普遍化,將消耗本已稀缺的流動性:當股價短暫反彈后,主板資金可能借機撤離,留下ST內部資金相互踩踏(多殺多),加劇下跌。
6.
**該跌不跌的悖論**:
若政策干預(如借殼預期)或市場情緒過熱導致ST板塊未充分調整,可能產生兩種后果:
① 估值未有效出清,后續上漲空間受限;
② 吸引更多投機資金涌入,積聚更大風險。
四、
板塊全年空間的決定因素
7.
**風險釋放程度與機會成本**:
ST板塊的年度表現取決于:① 年報后下跌是否充分釋放風險(跌幅足夠則提供反彈空間);② 其他板塊(如主板、科創板)的賺錢效應。若主流板塊走強,資金分流將壓制ST股表現。
8.
**政策變量影響**:
注冊制推進速度、退市執行力度、重組政策松緊等直接影響ST股生態。政策趨嚴將加速劣質公司出清,但短期加劇板塊波動;政策寬松可能催生借殼炒作,但需警惕監管風險。
五、參與策略建議
- **風險規避型**:
5月休漁期保持低倉位,待中報期(7-8月)觀察業績改善個股的摘帽機會。
- **逆向博弈型**:
若板塊出現非理性暴跌(如流動性危機導致的錯殺),可篩選有國資背景、債務重組進展的標的,但需嚴控倉位并設置止損。
- **政策跟蹤**:
密切關注證監會關于退市制度改革、并購重組審核的動向,政策邊際放松往往率先刺激ST板塊。
**總結**:
ST板塊的年報后波動本質是風險重定價過程,流動性萎縮與投資者行為博弈形成負反饋。
參與者需清醒認識板塊的高風險屬性,
避免陷入“接飛刀”陷阱,需以嚴格風控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