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宗旨是讓普通人也能用好AI。在AI工具的輪番轟炸下,最考驗人的其實還是proment怎么寫 寫提示詞不是純碰運氣隨性發揮,里面也是有方法論在的。 接下來一周我會分享6種最最基礎,也最最實用的提示詞方法,供大家討論學習. 給個關注加星標,不錯過 從思維瓶頸說起幾周前,我陷入了一個產品創意的瓶頸。 嘗試了各種方法卻始終無法突破,直到我偶然改變了與AI的對話方式 不再尋求單一答案,而是設計了一系列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的提問。 結果令人驚訝:原本僵化的思維被打開了,一個個創意如泉水般涌現。這讓我想到了認知科學中的一個現象: 人類思維天然存在'確認偏誤'——我們傾向于尋找支持已有想法的信息,而忽略與之相悖的可能性。 合適的提問方法,可以讓AI大模型幫助我們解開這層束縛 這正是今天要分享的'發散式提問'的核心價值——它能打破思維的自我限制,創造認知的開放空間。 (指令實例在文章最后,文章以思路為主) 思維漏斗:發散式提問的認知模型我喜歡將發散式提問想象為一個'思維漏斗'——與普通漏斗相反,它是一個從窄到寬的結構: | 普通思維像是從寬口進,從窄口出——大量信息被過濾為單一結論。而發散思維則是反向操作——從一個焦點問題出發,擴展出多維度的可能性。 這種思維模式在認知科學中被稱為'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它是創造力的核心組成部分。 研究表明,高創造力的個體往往具備更強的發散思維能力——他們能從單一刺激中產生更多、更多樣化的反應。 BCR模型:構建高效發散提問的思維框架發散提問的藝術不在于無限制地擴展,而在于有結構地發散。 BCR模型 ![]()
這個模型給發散思維設置了一個'有彈性的邊界'——既允許思維自由延展,又不至于完全偏離目標。 (本文思路來源于星期一研究室) 實例呈現場景一:搜索關鍵詞擴展當我需要查找關于'認知負載'的研究材料時,簡單搜索往往只能得到有限結果。我嘗試了發散式提問: 我的提問:
AI回應: 1. 工作記憶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 這些術語構成了一個認知網絡,每個術語都開啟了一個新的探索路徑,極大擴展了我的視角。 場景二:創意產品概念生成在產品創新工作坊中,我使用了這樣的發散式提問: 我的提問:
這種結構化的發散提問引導deepseek生成了多種產品概念,包括情緒日記App、微習慣養成工具、游戲化冥想平臺等等,每個概念都開啟了一個可能的產品方向。 為什么發散提問如此有效?從認知科學視角看,發散提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激活了大腦的多個認知網絡:
對AI來說,發散提問同樣有效,因為它創造了更廣闊的'參數探索空間',讓模型能超越最可能的單一路徑,探索更多樣化的輸出可能性。 思維工具:構建你的發散提問模板我發現,為不同場景構建發散提問模板非常有效。以下是一個通用框架: 【背景】我正在處理/研究/面臨... 這個框架可以根據不同場景靈活調整。關鍵是保持BCR三要素完整,確保發散有方向、有邊界。 這讓我想到認知科學家Edward de Bono提出的'水平思維'理念——尋找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而非單一最優解。發散提問正是培養這種思維的絕佳工具。 當我們習慣了設計發散式提問,我們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大腦建立更豐富的認知連接網絡,這種能力會逐漸內化為一種思維習慣,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自動激活多角度思考。 回到最初的問題——發散式提問不是漫無目的的發散,而是有結構、有方向的思維拓展。它讓我們能夠在認知的海洋中撒下一張更寬廣的網,捕捉更多思想的魚群。 嘗試在下次遇到創意瓶頸或復雜問題時,應用BCR模型設計你的發散提問,你可能會驚喜地發現,思維的天空比想象中要廣闊得多。 以上!實踐出真知,大家多去嘗試。 |
|
來自: 聽月思雨001 >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