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臨柳公權《玄秘塔碑》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重要案例,既展現了傳統文人對經典碑帖的繼承,也反映了民國時期政治人物的文化追求。 ![]() 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以'瘦硬通神'著稱,其結體中宮緊密、四邊舒展,筆法剛勁如刀切,被視為楷書典范。徐世昌的臨摹作品在筆法上高度還原了柳體特點:橫畫起筆方折如刀切,收筆略頓回鋒;豎畫中鋒行筆,挺拔如劍戟,如'中'字懸針豎鋒芒畢露。字形修長,疏密對比強烈,如'寺'字上緊下松,'之'字一波三折,體現柳體'險中求穩'的特質。全碑章法嚴謹,行距緊密,筆勢連貫,既有柳體的剛健風骨,又融入徐氏特有的溫潤氣息。 ![]() 徐世昌并非單純復制柳體,而是在臨摹中注入個人審美:部分筆畫(如捺畫)融入篆書的圓轉筆意,使線條在剛勁中透出古樸質感。相較于原碑的險峻,徐氏作品更趨平和,如'言'字橫畫間距放寬,減少壓迫感。通過濃淡干濕的墨法對比,增強作品的層次感,如'佛'字左部濃墨重按,右部飛白輕盈。 ![]() 作為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書法具有雙重意義:題字'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安陽袁林)等,以書法彰顯權力與文化權威。臨摹經典碑帖是其脫離政治后'隱者'生活的重要部分,體現傳統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 清末民初碑學思潮盛行,徐世昌臨習《玄秘塔碑》與康有為'尊碑'主張相呼應,反映時代審美轉向。其書法既保留傳統筆法,又受北碑影響,如部分筆畫的方折處理,展現清末民初書法的過渡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