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景志祥 “歐洲杯”“世界杯”,足球比賽牽動著億萬球迷的心弦。那么,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之中,有沒有像足球那么吸引人的體育比賽呢?當然是有的,蹴鞠就是其中之一。 蹴鞠的由來 中國古代有種“足球”,名為“蹴鞠”。 這是一種在陸地上進行對抗項目,參賽的人們相互協調配合,把球用腳或者膝蓋等部位弄到對方的球門里,既可以鍛煉人的體力,又可以提高戰場廝殺的敏捷性。 據說,蹴鞠這項有趣的運動是由炎黃中的黃帝發明的。在那個物質匱乏,技術落后的時代,蹴鞠用的球非常簡陋。據明代古籍《太平清話》所載,黃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將獸皮剪下來,靠著高超的縫紉技術將獸皮縫合成皮囊,再填入人的毛發或者小動物的羽毛,制成一個近似圓形的球,將其用于體育娛樂,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蹴鞠。這種蹴鞠雖然制作簡單,質地粗糙,滾動起來也不圓滑,就連臨門一腳都飛不了多遠,但我們的祖先還是樂此不疲,將這項運動傳承了下來。 此后的千百年里,蹴鞠這項運動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到了漢代,更是成了軍隊里的一種訓練手段,被列入兵書。漢代班固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類,說它能夠讓士兵演練攻守和勝負。蹴鞠除了可以演練陣型和攻守,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能夠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當時軍中士兵一旦空下來,就經常進行蹴鞠。 古羅馬的“足球” 無獨有偶,古羅馬也有種類似足球的運動。參與者分成兩隊,用腳或者手傳球,將其送入指定比賽區域。據說,這項運動在羅馬軍隊中很流行,也有演練陣型,鍛煉身體的作用,古羅馬的元首愷撒就對其情有獨鐘。 古代的“球迷”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就是著名的蹴鞠愛好者,根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搬到長安之后,久居深宮,終日悶悶不樂。劉邦私下里讓人探聽緣故,原來是父親想念當年在家鄉混跡市井,喝酒斗雞,蹴鞠游樂的生活,如今長安城里沒有這些接地氣的愛好,因此悶悶不樂。可見,蹴鞠在漢代已經走進了百姓的生活之中。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運動開始走向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能有這樣的繁華景象,得益于唐人的熱愛與創新。 漢代時,蹴鞠使用塞滿毛發的實心球,唐代(一說南北朝)以后則出現了充氣球。這種充氣的空心圓球,較之漢代的實心球要結實、輕盈許多,踢起來有一定的彈性,是中國體育史上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也推動了蹴鞠這項運動的大范圍普及。 宋代的疆域雖不及漢唐,但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空前繁榮,蹴鞠這項古代運動也在宋代迎來了巔峰。往日作為軍事活動、貴族運動的蹴鞠,漸漸演變成為老少咸宜、家喻戶曉的全民體育運動。 這得益于宋代蹴鞠制作技術的進步,根據《皇朝事實類苑》記載,宋代蹴鞠使用動物膀胱等充氣做成內膽,在外面用幾塊皮革精心縫制起來,就成了一個和現代足球非常類似的充氣球。當時還發明了專門的打氣機械“打揎”,能夠給球體充氣,使之擁有極佳的彈性和輕盈感,踢起來就更有趣了。 繁盛一時的宋代蹴鞠 宋代非常流行蹴鞠,甚至連皇帝也加入到蹴鞠的隊伍。北宋蘇漢臣創作,元代錢選臨摹的《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與弟弟趙匡義(后即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大臣趙普等人踢“蹴鞠”的景象之一。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幅描繪皇帝參與蹴鞠的畫作。 每逢外國使者來訪,宋朝宮廷也會特意組織蹴鞠表演,來自各地的蹴鞠藝人聚集在京城的比賽場地內外,各支隊伍在競技場上比賽競技,“交爭競逐,弛突喧鬧,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圓”,熱鬧非凡。 得益于技術發展和宋朝上下對蹴鞠的熱愛,宋朝誕生了不少蹴鞠明星,宋末元初的雜史《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中“蹴球”一條,就列出了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射弩兒等五名宋代的蹴鞠高手。我們熟知的北宋奸臣高俅,就是靠蹴鞠起家的。 除此之外,宋代還出現了專業的蹴鞠社團,并且制定了嚴格的規矩。《武林舊事》把記載的南宋臨安“齊云社”,又稱“圓社”,就是當時名聲最響,影響力最大的蹴鞠社團之一。一直到元末明初的小說家施耐庵寫《水滸傳》時,還專門提及這個蹴鞠俱樂部。南宋掌故家陳元靚曾言:“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云一社,三錦獨爭先。”由此可見宋代蹴鞠的盛況。 到了元代,蹴鞠運動依舊盛行,尤其是門閥貴戚,習風更盛。只不過元朝是生活由馬背上的蒙古人建立的,出于一種生活上的習慣和民族上的隔閡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對唐宋時期把比較火爆的游戲類型和體育項目不適應,更不提倡。所以蹴鞠運動固然流行于蒙古人之間,卻在朝堂之上遭到了前所未有地排斥。 元武宗喜歡看大臣表演蹴鞠比賽,看到高興的時候,曾大賞錢財。這種獎賞常常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時有大臣進諫,說蹴鞠是奇技淫巧,使人玩物喪志,不務正業,國將不國,不值得推崇。 久而久之,曾經在唐宋時期輝煌的蹴鞠運動漸漸從官辦轉移到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的純娛樂性文化活動。 女子踢球反而成為社會風向,出現了蹴鞠女藝人,在雜劇、散曲、詩詞與話本里隨處可都見,元代戲曲大家關漢卿曾在《不伏老》的散曲中,自述平生喜好,興奮地說:“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元代無名氏散曲也說:“見游人車馬鬧,王孫爭蹴鞠。”由此可見,蹴鞠運動在元代成了婦人取悅他人的手段,其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蕩行為相聯系的娛樂,大大降低了蹴鞠運動的娛樂性。 明代之后,蹴鞠流行之風減弱,根據《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次出兵前,都不問軍務,總是攜帶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由此可見,到了明朝蹴鞠運動已經和娛樂連在一起了,朱元璋稱帝之后,有感于蹴鞠娛樂性過強,怕壞了軍紀,特傳下圣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 當時,朱元璋的圣旨只是禁止軍人踢球,并沒有禁止民間蹴鞠娛樂活動,如此一來,新的賽制也就順應時代而發生了變化,和唐宋相比,明代的蹴鞠運動不再設置球門,分為蹴球和踢鞠兩種。 踢鞠不言而喻,就是純靠技術來得分贏得勝利,如此增加了些許了對抗,從而豐富了踢鞠動作,很多蹴鞠富有強烈的美感,觀賞性和娛樂性極強,屬于花式鞠球表演,吸引了大批的百姓圍觀,京城一代很多婦人和姑娘也十分喜愛這項 可以表現身姿的運動。 與之相對的就是蹴球,這是一項競賽性相對而言較弱的踢球活動,對場上的位置均有很專業命名和制定了詳細的比賽方法和規則,頗有幾分現代足球賽制的形態。 簡而言之,明代雖逐步禁止蹴鞠,但蹴鞠仍流行于貴族與官吏間,其中許多貴族與官吏過度沉迷于蹴鞠,而荒廢了自己應盡的職務、不理政事,從而讓蹴鞠運動逐漸走向沒落。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后,相比漢人農耕文化,滿人喜愛騎馬打獵,射箭摔跤,對中原的體育運動常懷警惕之心,為防止貴族與官吏也因此荒廢政事而全面禁止了蹴鞠,蹴鞠就此沒落,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但這終究是曇花一現,至此,曾經在漢、唐、宋時代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的體育運動,到了清朝只留下一點泡沫,終于暗落了。 蹴鞠這項運動在中國逐漸衰弱,而在西方,同樣用腳踢球的足球卻日漸成熟,如今更是成為世界第一運動,始終受到世人關注,絲毫不輸于中國古代的蹴鞠。(本文發表上下五千年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