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是不是也這樣?每天吭哧吭哧寫,選題、排版、發布一條龍,結果閱讀量還是慘淡? 發200篇和發2篇的效果差不多,甚至比你發的前幾篇數據還要差,粉絲不漲、互動為零,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寫作? 先別急,你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方法錯了! 寫作這半年多來,我見過不少人(包括我自己早期)瘋狂輸出卻毫無水花,最后我發現,90%的失敗都栽在這3個錯誤上! 今天,我就把自己一路走來的一些經驗和想法掰開揉碎跟你說透,起碼你能解決目前的燃眉之急。 ![]() 很多寫作小白,包括曾經的我,總想著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腦全寫出來,結果呢,文章就像大雜燴,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突出。 我剛開始寫文章那會,就是今天寫自媒體運營技巧,明天寫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后天又寫電影評論或者書籍評價,看似內容豐富多樣,實際上缺乏核心聚焦點。 讀者點進來,看完就忘,根本不會對我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要知道,讀者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只有聚焦一個細分領域,把選題做精做透,才能在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 就拿這篇文章來說:我的公眾號又入池啦!3個笨方法讓我熬過黑洞期...,關于賬號入池的,別模糊不清,像我這篇文章,有精準又有針對性的選題,擊中讀者的痛點以及給出解決方案,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抓住目標讀者的心? ![]() 這幾天來問我關于做公眾號的一些小伙伴們,我點進去他們的公眾號,很明顯一股很濃的AI味。 現在AI寫作工具很多,不少人圖省事,直接依賴AI生成內容,自己只是簡單復制粘貼就發布,很多人都變成了AI的搬運工,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寫一篇關于做公眾號之類的文章,讓AI生成各種寫作方法、案例,自己不加任何思考與加工。 或許你自己沒有發現,但是對于有一定寫作功底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的,這樣的文章,毫無靈魂可言,這種不管堅持寫多久,都只是在重復無效努力。 因為沒有融入自己在做自媒體寫作過程中的實踐經驗、踩過的坑以及獨特的見解,讀者閱讀時感受不到真實的情感與思考深度。 真正用心的寫作,是要在面對AI給出的信息時,多問自己:這些方法在我的實際寫作中是否有效?我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比如,探討如何提升文章邏輯性時,不能單純搬運AI提供的理論,而是結合自己寫作時組織段落、搭建框架的實際難題與解決辦法。 融入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樣寫出來的內容,才是真正有價值、能吸引讀者的,也才能讓自己在寫作之路上不斷成長,形成獨屬于自己的風格。 AI是我們寫作者的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但你要先把寫作基本功先扎穩了,才能更好地讓AI為你所用。 不然,久而久之,你只會變成AI的一個搬運復讀機,又如何能在茫茫人海中成為脫穎而出的那一個呢? ![]() 公眾號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態體系了,很多新手不了解,一股腦只顧著低頭寫個發文,結果毫無回響。 公眾號的讀者更傾向于深度內容,喜歡在碎片化時間里獲取有價值、能引起共鳴的內容。 但有些小伙伴,寫的文章短短幾百字,內容空洞,既沒有深入分析,也沒有動人故事,很難留住讀者,我之前就是這樣,后來不斷在復盤中找出問題,一步步改進,才有了今天的一點點小成績。 另外,公眾號的推送時間也很有講究。 像工作日的早上,大家通勤路上可能會看一些輕松的資訊;晚上則更愿意閱讀深度、情感類文章放松。 如果在不合適的時間推送,比如大中午別人都在忙工作或午休時發,文章就很容易被淹沒。 而且,公眾號非常注重標題和封面圖,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和精美的封面圖,能大大提高文章的點擊率。 有一些小伙伴來問我的時候,我就明確的說過了,但就是懶得去思考優化,還是隨便起個平淡無奇的標題,找張模糊不清的圖當封面,讀者看到這樣的文章,連點進去的欲望都沒有。 比如,寫個人成長感悟文章,標題可以從制造懸念、引發共鳴等角度出發,像“我是如何從自卑內向走向自信大方的,這一步很關鍵” 就比簡單的“我的成長感悟”更吸睛。 封面圖也可以選擇和成長主題相關、色彩鮮明的圖片。 不要和算法作對,要讓它成為你的推手! ![]()
最后和你分享一句話: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雞湯更有用。 那些一篇爆火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但是能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人,一定是在不斷試錯和迭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