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愿地改造自己。 在短短三萬天的時間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生命。 有很多人,窮極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有很多人,兜兜轉轉后終于遇見了最好的自己。 就像馬伯庸的小說《長安的荔枝》里的主人公李善德。 李善德本是一個小吏,他一輩子兢兢業業,卻被同僚算計,差點喪命。 所幸的是,在看清世道人心后,他果斷選擇急流勇退,做真實的自己,也因此而得以善終。 很多人感慨,書里的故事真實得讓人顫抖,權力傾軋,螻蟻小卒疲于奔波,這樣的事從未停止過。 時代風云變幻,人性卻始終如一。 無論你如何謹慎,怎樣規避,命運的漩渦都會毫不猶豫地撲面而來,打得你措手不及。 我們要如何在時代的夾縫里更好地活著,如何堅守自我,如何成為自己? 一直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唐,長安。 為討貴妃歡心,皇上命人在貴妃生辰前,奉上嶺南的新鮮荔枝。 荔枝從樹上摘下后,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 在沒有冰箱、沒有飛機的時代,從嶺南到長安,五千多里的路程,沒有一兩個月,根本不可能,何況三日? 面對這個必死無疑的差事,大唐的各個機構開始踢皮球。 最后,這個皮球被塞到上林署小吏李善德懷中。 李善德瘋了一般跪求領導收回成命,可領導好不容易找到替死鬼,根本不搭理他,同僚看他也像看死人一般,冷若冰霜。 命運將他推進了死胡同,可他也不愿坐以待斃。 “即使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他決定放手一搏。 終于,在堅持不懈地嘗試后,他試驗出一個方法: 將荔枝連同枝條砍下,插在裝了肥土的雙層甕中,沿途再用上最好的馬匹轉運,并讓各個驛站準備好冰塊等物質,給荔枝保鮮。 這樣他就有信心讓新鮮荔枝十一日不壞。 十一日,夠了。 只是,一路上馬匹、冰塊、人手調度等,除了錢還要權,李善德一個小吏,什么都沒有。 他想走正常流程拿到錢,卻在各個部門吃了閉門羹,連一個最低等的老吏,都能將他呵斥打發了。 甚至有人連哄帶騙,拿走了他的“荔枝轉運計劃書”,企圖獨霸功勞。 幸好,在機緣巧合下,他見到了貴妃的哥哥楊國忠。 楊國忠告訴他:“流程那種東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規矩。” 說罷便拿了一塊銀牌給他。 手握銀牌,這下誰也不敢再怠慢他。 昔日陷害他的上司和同僚,紛紛俯首聽命; 前兩天還斥責他,將他拒之門外的老吏,也微微垂著頭,縮在別人身后,生怕李善德找他麻煩。 騙走他計劃書的人,也恭恭敬敬地將計劃書還回。 面對眾人前后兩副嘴臉,李善德沒有心思計較,他只是埋頭,繼續兢兢業業做著自己的事。 因為他深知,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情冷暖是常態。 這世間,從來都是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 更何況,世事難料,得失也只是一時的。 我們唯有修煉好自己的內心,坦然接納一切,才不會在命運的得失中迷失自我。 為了將荔枝按時送入長安,李善德費盡心機,九死一生。 拿到楊國忠的銀牌后,他立即召集兵部、戶部等主事開會。 他細心籌劃,瘋狂地利用一切資源,只為了快一點,再快一點。 可變化總比計劃快。 在嶺南砍折荔枝時,他臨時接到命令,要增加轉運的荔枝數量。 荔枝數量一旦增加,沿途的物資、人員都要增加。 為確保萬無一失,李善德必須趕在荔枝上路前,提前跑一遍全程,檢查各驛站的情況。 在其中一個驛站,他竟發現屋舍里空無一人,所有的東西都被搬空了。 “逃驛?!” 驛站空設,運送荔枝的飛騎就不得不多奔襲八十里路,到達下一個驛站才能換乘馬匹和補給。 若馬匹體力不支怎么辦?若騎手太累出了意外怎么辦? 思來想去,李善德心一橫,把自己的馬匹留下,作為應急之用。 他自己則步行,趕往下一個驛站。 由于山路崎嶇,再加上天黑路滑,他幾次三番摔下山崖,衣服被劃破,右腳摔傷,渾身上下多個血口子,差點喪命。 好不容易撐到一個水驛,可以坐船歇息時,他又想起有驛站缺少冰塊。 于是,他立即組織人員船只,將其他地方的冰塊運去補給。 歷經磨難終于走到長安城外的亂墳崗時,他體力嚴重不支,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倚著墳場的石碑坐下,過了大半天,他終于看見一騎,朝城門飛奔而去。 一人,一騎,兩罐。 幾百棵樹的荔枝,只有兩罐抵達,其余的都折損在路上了。 看著飛騎一頭扎進長安城,李善德心里反而平靜下來。 事到如今,能做的他都已經做了,結果對他來說似乎已經不重要。 如果一件事注定要發生,那就讓它發生吧,因為你擋不住。 世事無常,唯有盡人事,聽天命。 作家亦舒也說: 無論什么事,鞠躬盡瘁,均有限度,只能做到這樣,如果還不夠好,也只能作罷。 凡事盡力而為,就是給自己最好的交代。 轉運荔枝以來,李善德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初入嶺南,當地官員送給他一個奴隸。 他待奴隸很好,但他不知道,奴隸是官員的耳目。 當他千辛萬苦找到轉運荔枝的方法后,奴隸立即將消息告訴了自己的主人。 當地官員擔心李善德的成功,會讓朝廷認為自己無能,便派出殺手追殺他。 可在長期的相處中,奴隸已和李善德產生了深厚的情誼。 最后,奴隸為救李善德而命喪黃泉。 李善德悲痛萬分,可他別無選擇,只能在危機四伏中繼續咬牙前行。 嶺南荔枝園的主人阿僮姑娘,也視李善德為知己。 可為了得到足夠多的荔枝,他不得不下令,將阿僮姑娘的荔枝樹砍掉一半多。 看著阿僮姑娘為阻止砍伐荔枝樹而跟官兵拼命,他心如刀絞,卻毫無辦法。 胡商蘇諒更是在他一無所有時,給他提供了銀錢和各種幫助。 為荔枝保鮮的雙層甕,就是蘇諒的商隊精心制作的。 李善德原本答應,一旦朝廷轉運荔枝的銀錢下來,就交給蘇諒,讓他全權負責轉運事宜。 可沒想到,楊國忠根本不讓胡商插手,嶺南當地的官員還將蘇諒的商號查封。 蘇諒看情況不妙,立即率大船出海,從此杳無音信。 一路走來,李善德失去了忠心的仆人,背叛了對朋友的承諾,這讓他痛不欲生。 最痛苦的是,他幡然醒悟: 那樣勞民傷財地轉運幾顆荔枝,僅僅為了貴妃的一個微笑,實在是愚蠢又悲哀。 在跌跌撞撞中,他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 內心愧疚的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富貴,攜帶妻兒回到嶺南。 在阿僮姑娘的荔枝園里,種植荔枝,贖罪。 勞作的生活,讓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有人說,人生最怕的,其實不是經歷艱難和困苦,而是在浮華背后,弄丟了自己。 這世間無數人為了爭名奪利不惜違背本心,最后雖然獲得了財富地位,內心卻一片虛無。 只有懂得把虛榮看淡,找回本心,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豐盈。 稻盛和夫曾說,活著是為了提升心性,磨煉靈魂。 當李善德說出那句“即使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時,他的生命就已經達到了另一種境界。 那是一種拼盡全力,盡人事聽天命的境界。 一種允許一切發生,不在乎結果,不在乎生死的境界。 而當他看透一切,回到嶺南的荔枝林里時,他才回歸了生命的本真。 有時候,我們為了生活,不得已去麻木地選擇求生,選擇妥協。 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徹底放棄自我。 在這熙熙攘攘的人世間,一個人最重要的覺醒,便是成為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