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墨同輝的對聯書法的發展,自清中期以來隨著碑學興起,及上層士大夫們的社交屬性,得以蓬勃。而明代對聯書法卻不多見,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明代(含明末清初)10位名家的15幅對聯書法,領略這一聯墨同輝的早期這些楹聯墨跡的名家筆墨風貌。 01 祝允明(1460-1526),明代中期書法家。自幼聰穎,擅詩文,弘治五年中舉,官至應天府通判。書法兼善諸體,楷書取法鐘繇、二王,嚴謹古樸;行草師法晉唐,筆勢奔放,融才情于筆墨,形成 “雄強奇崛” 之風格,為 “吳門書派” 代表,對后世影響深遠。 ![]() 相與觀所尚,時還讀我書。 02 陳經(1483—1550),字伯常,號東渚,山東青州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其仕途顯達,歷任戶部、禮部、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書法以草書見長,風格豪放灑脫,兼具金石氣韻,筆法細勁流暢,強調“以書入畫”的文人意趣,常題詩于作品,詩書合璧。 ![]() 雅度春風披玉樹,精神秋水映冰壺。 03 董其昌(1555—1636),明代晚期書畫家。萬歷十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后歸隱。擅山水,精書法,工行、楷,師法晉唐,融宋元,筆致秀逸瀟灑,墨色清淡簡遠,講究“淡”與“生”的意境,提出“南北宗”論,影響深遠,為明代書壇代表人物。 ![]() 蒼松翠柏窺顏色,秋水春山見性情。 ![]() 謝安石山澤間度,蘇子瞻神仙中人。 ![]() 杖底青山為老友,窗前翠竹是閑身。 04 王道(1485—1547),字純甫,正德六年(1511)進士,歷官應天府學教授、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等,師事王陽明、湛若水,主“理氣合一”,著述頗豐。其工行楷,宗法晉唐,筆力遒勁,結體端莊,具文人雅趣,為明代中期士大夫“以書載道”之體現。 ![]() 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非精墨佳筆未嘗輒書。 05 徐渭(1521-1593),字文長,浙江紹興人。一生坎坷,科舉不順,曾入胡宗憲幕府參與抗倭。其藝術成就斐然,在書法上,行草奔放灑脫,打破傳統束縛;繪畫上,是大寫意畫派的開創者,作品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獨特風格;文學上,詩文、戲曲創作都有很高造詣。 ![]() 舜蹟禹書攀正急,嶺猿灘雪去何賒。 06 王時敏(1592-1680年),明崇禎初以蔭仕至太常寺卿,崇禎十三年辭官隱居,入清不仕。工隸書,善畫山水,是清初畫壇正統派的領袖,后世稱“婁東派”,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合稱“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 ![]() 卷簾華雨滴,埽石竹陰移。 ![]() 芝蘭君子操,松柏古人心。 07 金聲(1598—1645),字正希,號赤山,安徽休寧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書法家、民族英雄。他是晚明東林黨瓦解后的復社成員,以氣節與學術聞名,曾組織義軍抗清,兵敗被俘后不屈而死。 ![]() 還逢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08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法巨匠。天啟二年(1622)進士,明亡后降清任禮部尚書等職,晚年因“貳臣”身份備受爭議。書法以行草著稱,與董其昌并稱“南董北王”,取法二王、顏真卿、米芾,獨創“漲墨法”,以濃淡墨色對比增強視覺張力。 ![]() 林屋暮煙樵歸路遠,荒城落日宦冷懷高。 ![]() 日色遴明頒鳳詔,壚煙微動拜龍衣。 09 陳洪綬(1599—1652),字章侯,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明末清初書畫大家。幼年即展露繪畫天賦,師從藍瑛、劉宗周,融匯文人風骨與民間技法。明亡后出家為僧,后還俗鬻畫為生,性格孤傲倔強,拒為清軍作畫卻對美人有求必應。其書法以行草見長,取法歐陽通、顏真卿及懷素,用筆中鋒凝練,結體瘦長奇崛,線條細勁流暢,兼具金石古拙與文人雅逸。 ![]() 任頭生白發,放眼看青山。 10 朱耷(1626 - 1705),號八大山人,為明宗室后裔。明朝滅亡后,他心懷亡國之痛,出家為僧,后又還俗。 八大山人書法風格獨特,筆法圓渾,線條凝練,常以禿筆為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功力;結構夸張變形,有強烈的空間感,展現出一種奇崛、冷峻、孤寂,給人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 ![]() 采藥逢三島,尋真遇九仙。 ![]() 山水還鄣郡,圖書入漢朝。 ![]() 圖書自仙室,山斗望南都。 書籍推薦: 掃碼加微信,一起賞聯品書! |
|
來自: 昵稱40525636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