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圣"王羲之的名字,對于大家來說應該不陌生。在高中課本中,我們可能都讀過他寫于"永和九年"的《蘭亭集序》,這篇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但或許你不知道,他的草書同樣被視為"教科書"級別的存在。今天,我將帶你認識一下宋代的《十七帖》。

《十七帖》是一系列書信的合集,涵蓋了王羲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并非由十七個獨立的帖子組成,而是取名自第一封書信的開頭二字"十七"。這些書信內容豐富多彩,有的表達了他對親友的思念之情,有的則是詢問朋友奇聞異事,還有一些是關于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如祝壽、問藥等。

這些書信的時間跨度相當長,從東晉永和三年寫到升平五年,跨越了14年的時間(公元347—361年)。為什么這些書信會被匯編成一本書呢?這得從王羲之的"頭號"粉絲唐太宗說起。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曾四處搜尋"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的書法真跡,經過多年的搜集,共找到了王羲之的真跡3000多件。經過唐代著名書法家禇遂良的鑒定和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一組被匯編成了《十七帖》。

《十七帖》的篇目順序也有講究,從首篇《郗司馬帖》的從容點畫,字字清晰流暢,逐漸過渡到中間的恣意奔放,再到《青李來禽帖》以楷書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灑,整體上形成了一種韻律感,猶如一篇交響樂曲。

每一個字都被認為是"教科書"級別的,被奉為"草書圭臬",更被贊為"帖中神品"、"書中龍象"。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評價這些書信時說,每一封書信都是由心而發,毫無拘束,風格各異,正是晉代書法的獨有魅力。

盡管原始的《十七帖》早已散失,現存的版本都是后人的刻本。其中,開封市博物館所藏的王羲之《十七帖》為宋代的拓本。這本拓本字跡清晰,工藝精湛,紙墨古色古香,充滿著書圣的真跡之妙。雖然封面和帖尾處處充滿著唐代的印記,但專家鑒定表明,這實際上是宋代的拓本。它的內容完整,附有多人的題跋和釋文。

該拓本的捐贈者吳寶煒在1928年留下了一則題跋,記錄了他在收藏這本拓本時的艱辛經歷。面對外國人的高價收購,他堅決不賣,甚至變賣家產籌資印行,以保留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這種民族氣節令人敬佩。

從晉代王羲之寫下這些書信,到唐代經禇遂良校對,在弘文館摹刻,再到宋朝拓下這本書帖,再經明清時期多位名家的收藏和題跋,千百年后,我們終于有機會一窺這些書信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