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可能大概率不是很明白:烏龜、王八、甲魚、黿、鱉,到底有哪些區別? 來,咱慢慢捋。 ![]() ![]() “王八”這個詞,聽起來像罵人,其實它最初只是個動物的俗稱,鱉(甲魚)的腹部有類似“王”字和“八”字的紋路,人們因此將其稱為“王八”。 “王八”既可以指烏龜,也可以指鱉,具體含義取決于語境和地域文化。在北方地區,“王八”往往更多地被用來指代鱉。比如在一些北方地區的菜市場,當人們提到“王八”時,通常就是指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甲魚。在烹飪中,“王八湯”指的就是用鱉制作的湯。而在一些南方地區呢,“王八”也可以用來指烏龜。在一些南方的鄉村,人們看到水邊的烏龜,可能也會用“王八”來稱呼它。 所以,其實“王八”就是個“萬能稱呼”,既能指烏龜,也能指甲魚(鱉)。好比咱們喊小孩“小家伙”,可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 “王八O”是怎么來的? 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行八,小時候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鄉里人都叫他“賊王八”,這可能是“王八”成為罵人之詞的最早記載。 儒家倡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訓,亦稱“八端”。明朝時期人們把不遵循這八端的人,叫做“忘八端”。根據諧音,慢慢變成了“王八O”,這一詞也就有了貶義。 鱉和甲魚:同一物種,歸屬不同 鱉 與甲魚,其實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鱉是爬行動物綱、龜鱉目、鱉科動物的總稱。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在分類學上,鱉科包括多個屬和種類,它涵蓋了多種不同的鱉類。例如,中華鱉是鱉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而甲魚呢?它就是鱉科鱉屬動物的民間“俗稱”,主要是指中華鱉,是鱉科中的一種具體物種。 黿又是個啥玩意兒? ![]() 黿(yuán),其實也是鱉,你可以理解為體型較大的甲魚。它是鱉科黿屬的大型水生爬行動物,屬于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這玩意兒可不簡單,它在爬行動物界可是個“大塊頭”,這貨體型巨大,體長能長到半米到一米長,體重一般在15-18千克 。想想看,這體型擱在爬行動物里,那可真是“巨無霸”級別的存在。很多人可能連見都沒見過,更別提了解它了。 烏龜和鱉(甲魚):長得像,但根本不是一種動物 乍一看好像沒啥區別,其實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烏龜:屬于龜科,殼硬得像盔甲,遇到危險時能把頭、尾、四肢縮進殼里。烏龜性格溫順,行動緩慢,喜歡曬太陽,偶爾吃點小魚小蝦,甚至還吃植物莖葉,是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肉食愛好者”。 ![]() 甲魚(鱉):屬于鱉科,殼軟,邊緣有裙邊,看起來像穿了條“蕾絲裙”,這也是它在餐桌上最美味的地方。甲魚性格兇猛,攻擊性強,甚至有牙齒,咬人后絕不松口,是個“水中霸王”。 烏龜和甲魚,一個硬殼,一個軟殼,還有,烏龜的四肢、頭尾都能縮進殼里,鱉只能把頭縮進去,四肢縮不進去。烏龜是個“陸地+水里兩棲選手”,既能長時間在陸地上行走,也能在水里游來游去。它們喜歡在水邊曬太陽,偶爾還會鉆進水里避暑。甲魚則是個“水里蹲”,除了產卵,幾乎都待在水里,喜歡把自己裹在泥沙里,像個“泥土里的忍者”。 ![]() 為什么我們吃甲魚不吃烏龜?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甲魚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被稱為“美食五味肉”,甚至全身都是寶,從爪子到膽都能入藥 。烏龜雖然也能吃,但烏龜是長壽的象征,在古代龜殼還被用來占卜。因為象征長壽,很多人覺得吃烏龜不吉利,更多是拿來當寵物養。再說了,那龜殼又不能吃,去了硬殼子,里面說實話那點肉,也沒多少可吃的了,即使真吃這貨,那味道比起鱉來,也差得遠啦。 說到這兒,是不是感覺有點眉目了?烏龜和鱉是兩種不同的動物,甲魚、黿都屬于鱉,王八全指代了。不過,這稱呼在不同地方、不同語境下,可能會有點混亂,大家別較真就行。 END ![]() ![]() 你不知道的小知識等你來探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