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留言見明澈 拙詩之后,部分共鳴者留言如下: ①水草(留言38次,關注1年,方位四川): 巧了,我才五十出頭,這幾天也琢磨這事呢 ②秋水長天(留言2次,關注1年。山東): 我不到60就寫了遺囑了。 ③游濟荃(留言45次,關注6個月,方位濟南,我的師姐朋友): 我們真是想到一起去了。不畏懼死亡,對后事的安排坦然面對。咱倆不同的是,你尚在考慮怎樣去寫,而我已經寫好了。既沒有遠慮也無近憂,日子就更加從容了。 ④懸空齋主(留言7次,關注9個月,方位山東): 很長時間了,肺癌十年了,就擔心自己突然離開。經常想的身后事,倒不全是遺產啥的,更多的是想留一本家庭操作指南:電路、網路、水路的故障處理,生活繳費的賬號路徑,各種電器工具的使用說明。等等。我在,都不在話下。我離開了,媳婦和閨女至少會有一段時間非常不方便。如果出現的所有問題,都能在我留下的一個文檔里查詢到,我的陪伴就會更久一些。她們的不便就會少一些。置于身后本身的事,除了一切從簡,花最少的錢(人已去,花錢無意義),最好是不花錢了結就好! ⑤張明生(留言6次,關注3個月。方位北京): 《致榮夫人》 夕陽無限好, 珍惜即時春。 遺囑誠無價, 大悟開明人。 ⑥司馬村(留言58次,關注10個月。方位江蘇): 這個,也可算是遺囑? 是2022年寫的:洪澤那邊,也經常回去看看。青春。汗水。淚水。東風大街那條路啊,有一首老歌唱得我心底抖顫,“一條路,落葉無跡”。黑大橋,有我的夢與詩情。有時候會瞎想,老村死后,把骨灰灑到洪澤湖里或許最合適。愿夢魂隨那湖水,奔向老家,奔向大海。 這個也算吧,且夠詩意。 ⑦萬姥姥 ![]() ⑧桿子(方位淄博): 理性的思考,感性的生活。 還有一位河北的讀友,表揚了我:對你的喜愛,說不出的一種感覺。 喜歡這位河北讀友的感覺。 除個別之外,留言者我多數不識,但他們常到我“家”一坐,有的還是我家常客。本公號是第五世了,新生時間也并不長,相比而言他們的關注時長不算短,這是一種友情跟蹤,也是同道。他們的到來,令吾文不寂,人不孤。這些或短或長的關于遺囑的留言,也讓我心儀,讓我愿伸手與寫者相握。這些讀友的灑脫、豁達,特別是那位為后人著想的細微溫暖——比如那位懸空齋主——讓人心存敬意。 總之,留言者們的種種意緒,體現超塵拔俗的敞亮。往來無白丁。來的都是聊得來的客。唯有正確對待死,方能正確對待活;重視死,是重視活的佐證。 02 終活 朋友孫云早兄,看到我的“遺囑”文,發來大作,談了“終活”問題。 去網絡百度了“終活”這個概念,方知其意。終活,是指為做好自己去世的準備,整理身邊物品的行為。 “終活”最早起源于日本,指的是人們為了更好地迎接死亡,或者說以自己理想的方式舉行葬禮等而提前做的一些準備。這些準備工作可能包括事先決定自己理想的葬禮形式、墓碑樣式、遺產分配、寫好遺囑等。此外,終活還包括對人生進行回顧和整理,例如整理個人物品、記錄重要信息(如銀行賬號、密碼等)、與親友告別等。 雖然查閱了概念,但對“終活”的字面意思仍有一點費解。是翻譯的問題嗎?為何叫終活?人生終了階段的一段生活?這樣解釋也還可以。 孫云早先生在他的大作中有這樣的內容: 我個人主觀認為,按照法定年齡,自己即將離開職場退休的前夕就是“終活”的開始,自此以后開啟自己人生的“終活”階段,開始物品的舍棄和往事的歸納。 ——離開職場退休前夕,準備一本專門的筆記本,把自己銀行等證卡的賬號及密碼、自己電腦管理及微信等ID與密碼、自己重要的親朋好友的家庭地址及電話等聯系方式、萬一自己去世后需要特別告知的友人名單與聯系方式甚至最后的遺言,記錄在案。整理財政、資產等事務和銀行存折、股票、證券、信用卡等,只留1至2個最方便的銀行卡,隨身攜帶2卡2證,即身份證、退休證及銀行卡、社保卡。 ——體力不支、反應遲鈍前夕,舍棄喜愛的運動器械和交通工具,開始進入平緩健身和公共交通的生活時期。開始縮小自己的朋友圈,逐步減少社會交往等活動。以說走就走、到處旅游甚至入住養老院的心態,選用便攜手提箱并備好所需的所有物品。 ——生活自理開始出現力不從心前夕,開始舍棄個人的收藏、書籍等,通過贈送他人等方式逐漸淡出個人的愛好與執著;開始舍棄多余的衣服等個人穿戴用品、多余的家具和家電等生活用品,留下夠用的、必要的如冰箱、沙發、衣柜、睡床、桌椅等物品。確定居家養老方案或社區養老方案或機構養老方案。 ——生理即將失智前夕,做好后事準備:寫下遺書,明確遺產等的處理方案,做好不動產和家具的處置;寫下自己萬一生命垂危時是否需要采取“延命治療”的意見;寫下有關自己葬禮的方式、墓地的選擇、骨灰的處理意見;處理好自己的“數碼遺產”,交代自己過世后數碼遺產的處理方式,逐步解約各類網絡的ID如郵箱、淘寶、支付寶等,做好手機及微信、QQ等的最后解約委托人。 終活時期,自始至終要做好往事的歸納、篩選、刪減。完善自己的簡歷、家族簡史,精簡和處理相冊、日記等并電子版化留給后人。寫好自己的人生回憶錄或大事記,陸續發表在自媒體上,為自己離世后在網絡社會里留下“活著”的痕跡。給自己最近的親友各寫一份告別信,為自己離世后讓親友看到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 對于無助的孤寡老人來說,養老機構可將服務延伸到“終活”領域,雙方形成“生前契約”,從臨終關懷、殯葬服務到紀念等流程,由當事人自己決定或與親友商榷,然后落實到契約中。 “終活”的目的,就是使自己離開職場退休后,生活簡單化,周邊清潔化,內心淡定化,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說去養老院就拎包入住,不給社會和兒女留下垃圾、增加負擔。 人生只有一次,死亡是客觀的必然,與其避免接觸、閉口不談,不如坦然地去面對、開放地去討論,自己給自己安排劃下人生的句號,有了這種安排如遺產、自己的收藏品、不想被人所知的秘密等妥善處理,既能讓自己過世時安心上路入土、維護自己身后的名聲,又能避免自己身后不必要的家庭糾紛。 云早先生說,終活,是為自己人生劃下圓滿句號的重大舉措。愿這一重大舉措能夠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接受,進而成為一種積極的全社會行為。 云早在談終活,在做終活中的人生安排。以他只見,他把終活的時段界定在退休前后,隨著退休的開始,終活亦開始,他在優雅地邁著終活的步子,瀟灑度人生。這是他對終活的定義。 云早兄的“終活”篇,給人很多啟示。但關于遺囑,只是終活的一部分。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終點在何處,它起點或不限于退休前后,它的終點或許離退休很遠。但做好“終活”期的準備是一個重大課題,它需要提上人生議程。如何度好終活階段,如何規劃終活期,一點也不比規劃事業或愛情更次要。不然可能會有許多屆時難控的不如意。 03 一個鮮活的案例 我的朋友W先生,夫妻恩愛匹配,但一向掌管家庭財務的妻子患不治之癥故去。故去前,兩人皆避談財務秘籍——銀行卡密碼。他們的回避不關乎財產,可能關乎死亡,不愿觸及死亡問題,盡管他們夫婦都是醫生。可妻子故去后財務成了問題,并引起巨大麻煩。要取出存款,須破解密碼,要找公證處等機構,需要所有法定繼承人申請或放棄繼承權的權屬處置。因為妻子去世時岳母尚在,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一半,妻子的那份岳母也是第一順序的繼承人。繁瑣的處置過程推移著時間,后來岳母又故去。那么,數個內弟又成了岳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問題進一步復雜化。事情延宕若干年,好在內弟們通達事理高風亮節,說,姐姐在世時,姐姐姐夫都對我們很好,所以這些事我們不參與,法律是法律,人情是人情,我們放棄權利。 如果內弟們“依法”辦事,他們爭得了屬于他們的繼承權,有些事在實際上不夠合理,也會影響親緣關系。這都是銀行密碼沒有及時“宣告”的后果所在。 一是死亡這件事無須回避;二是避免突然身故造成財務分配或財務“解密”的麻煩,就得早立口頭或書面遺囑,以及適時公開財務信息。 04 遺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遺囑,不僅涉及身后財產的分配,更有別的內容需要當事人有事先的意愿安排。 不可否認,并非所有人都有立遺囑的必要性。但對于有一定財產存量,繼承人非唯一性,特別是對自身年老、生病治療、身后事安排有獨特個體意愿者,比如疾病醫治無望的情況下是否進ICU,是否割喉管,是終老在醫院還是家中,是否留骨灰、骨灰存放或灑落處的設想,等等,則非常有必要立下遺囑。這些相關事情如果自己不在遺囑中設計好,孩子及相關人只能按常規或他們的意愿去做。而他們的安排與做法,未必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愿。 沒有人比自己對自己更負責任。沒有人比自己更知道怎樣處置“終活”期才符合個人意愿和尊嚴。即使子女,在處置老人的疾病醫療方式、臨終方式、身后事方式方面,他們也有從眾、從俗心理,以及做給世人看的成分在其中。有幾個做子女的真正關心長輩希望有怎樣的老年生活及故去方式?或者,他們也未必達到豁達處置某些事情的境界。 被稱為二十世紀百名思想家之一的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醫生在《生命之輪》中說,奄奄一息的父親在瑞士的醫院里,他不想打那些不管用的針吃那些無濟于事的藥,他只想回家,只想死在家里死在親人身邊。于是羅斯被母親從美國召回,她完成了父親的意愿,而其他身在瑞士的姊妹卻做不了主,她們不具備這份豁達和決斷力。父親安詳、滿足地在家中去世,他對羅斯決定把他接回家心存欣慰與感激。 不是所有的子女都如羅斯那樣洞悉臨終之人的真實愿望,所以在此情況下,當事人若是比一般人更豁達、更珍重生命終點這一步,那么事先立好遺囑,就是對自己生命最負責任的安排。 立遺囑,這件事靠不得別人,只能、唯有,靠自己。為自己最后負一次責,必須提前立好遺囑。 一個人活得再風光,老年及臨終階段都會有太多身不由己的無奈、無助。如果沒有遺囑,這個階段將任人擺布,將失去快樂與尊嚴。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也適合立遺囑這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