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后,在從廣西至云南的千余公里邊境線上,解放軍出動55萬部隊,兵分數十路,在炮兵、裝甲兵的火力支援下,發起全線進攻。越軍在北部邊境防御的兵力有10萬人左右,但以地方部隊占多數,在指揮協調上頗有漏洞,相當于各管一塊,各打各的,結果防線很快被我突破,一線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越軍并不甘心失敗,在整體崩潰之際,卻企圖在局部打一個反擊,撈點便宜。他們選來選去,就選中了我廣西板蘭邊境。這里屬于廣西寧明縣管轄,邊境對面是越北祿平縣。駐亭立地區的越軍步兵338師將主力向北移動,以一個加強團部署到板蘭邊境,對我方進行偵察,圖謀反撲。 這次對越作戰發起前,許世友任司令員的廣州軍區將主要作戰方向定于高平和諒山,而對邊境其他方向處于守勢。這些方向沒有野戰軍駐守,主要是廣西軍區邊防部隊和武裝民兵協同進行防御。加上廣西軍區的主力部隊邊防1團、2團和廣西軍區獨立師都要配合廣州軍區野戰軍作戰,所以在次要邊境地區的防御力量比較薄弱。 根據軍區指示,我主力部隊大規模打到敵人境內后,留守邊境的是少量邊防部隊,另以邊境各地區民兵普遍實行村屯聯防,監視敵人,就地堅持斗爭。同時調集成建制的武裝基干民兵進入陣地,控制要點,封鎖邊境,配合野戰軍和邊防部隊組織防御,相機殲敵。 在板蘭地區,我軍正規部隊只有廣西軍區邊防1團的一個連。戰前這個連編制較小,只有60余人,沒有重火器,負責日常的邊境巡邏任務。臨戰前部隊緊急擴編,該連增加了一批單位和人員,全連達到130多人,并增編60迫擊炮2門、40火箭筒6具、82無坐力炮1門和重機槍1挺,達到了一般野戰軍步兵連的標準。不過這個連隊的官兵都沒有實戰經驗,缺乏鍛煉,優點是對邊境地形熟悉。 作戰打響前,廣西軍區首長曾到過板蘭邊境視察。出于料敵從寬的考慮,軍區首長指示該邊防連,雖然板蘭地區不是主要作戰方向,當面越軍也沒有主力,但要小心敵人可能乘我兵力薄弱之機,秘密機動到邊境當面,突然發動反撲,撈回一些便宜。因此,指示該連加強警惕,占據邊境制高點組織防御,嚴密監視敵人,在上級支援和邊境民兵配合下,堅決阻擊和消滅入侵之敵。 到了2月23日,越軍果然來了,以密集炮火向我方陣地射擊,并出動一個加強營兵力,越過邊境向板蘭地區偷襲。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邊防連一邊向上級報告,一邊沉著應戰,頑強阻擊敵人。這樣一來,就打出了一個非常出色的阻擊戰范例,這個邊防連后來被上級授予“英雄連”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