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殷商時代,為了滿足龐大國家機器的運轉,就開始構建由王都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和沿途負責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使者的機構,這就是由驛路和驛站組成的郵驛系統。中央王朝在西部的郵驛道路,就是后來所說的絲綢之路東段。 以懸泉置為代表的郵驛機構及千百里驛道,構成甘肅境內貫通東西的郵驛系統,為絲綢之路東段的暢通提供了生活及交通保障,懸泉置出土的漢簡揭示了兩漢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實況,是兩漢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實錄和重要標志。 綿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其基本走向形成于漢代。學界通常將今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稱為絲路中段,今河西走廊西端往東直至王朝都城長安、洛陽間的線路稱為絲路東段。今甘肅境內約兩千公里的驛路是絲路東段最主要的部分。 甘肅居延和懸泉出土的漢簡,揭示了由漢長安城到河西地區(qū)的驛路及驛置的設置情況。居延新簡記載有新莽時期自關中沿涇水至隴西,再到河西走廊驛路里程的簡,簡文共4組。分別介紹了長安經今甘肅平涼一線至高平(今寧夏固原),自媼圍(今景泰縣蘆陽鎮(zhèn))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qū)),武威郡至張掖郡的驛路里程和驛置情況。敦煌懸泉置簡記載有關于河西驛路的3組文字簡。分別介紹了由倉松(今天祝縣安遠鎮(zhèn))至顯美(今涼州區(qū)豐樂堡),由池(今甘州區(qū)梁家墩村)至表是(今高臺縣駱駝城遺址),由玉門(今玉門市赤金鎮(zhèn))至淵泉(今瓜州縣四道溝)的驛路里程和驛置情況。由淵泉向西,出玉門關或陽關,進入絲綢之路中段,再到中亞、西亞,可以直至地中海岸的羅馬帝國。 這些簡牘文字,歷述從長安往西,越隴山,渡黃河,沿河西走廊經武威、張掖、酒泉直至敦煌的數十處驛置及各段驛路的里程,向我們證明了兩千年前的絲綢之路東段驛路的真實不虛。 ![]() 保障絲綢之路安全的主要是東線沿途北側的長城、烽燧、亭障、軍屯等軍事系統和西部諸郡都尉、縣尉、鄉(xiāng)游徼等治安官。而保障絲路暢通,負責公文傳遞、物資轉運、人員接送食宿的,則是國家設置的郵驛系統。 ![]() ![]() ![]() ![]() 來源:甘肅日報(文/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