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俗話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意在勸告人們遠離危險之地。而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軍萬馬,我也要前往。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標題: 1. 《危墻前的理性與大道上的孤勇》 避危墻守周全,赴大道顯擔當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審慎與“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果敢,恰似人生天平的兩端。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既要以理性智慧規避無謂風險,守護生命根基,也要以赤子之心奔赴理想大道,彰顯責任擔當。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處世哲學,實則構成了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精神圖譜,指引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穩健前行。 避危墻,是對生命的敬畏,更是審時度勢的生存智慧。 古訓“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道出了理性規避風險的重要性。蘇軾在《晁錯論》中寫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然其所恃者,乃審時度勢之智也?!碑斘kU已然顯現,暫避鋒芒并非怯懦,而是積蓄力量的必經之路。春秋時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后,敏銳察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機,毅然辭官隱退,泛舟五湖,保全了身家性命,更成就了“陶朱公”的商業傳奇。在現代社會,這種智慧同樣閃耀光芒。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人們遵循科學指引,居家隔離阻斷病毒傳播;面對市場的劇烈波動,企業家及時調整戰略,避免盲目擴張陷入財務危機。這些都印證了“智者見于未萌,避危于無形”的生存哲學,唯有懂得在危墻之下及時轉身,方能行穩致遠。 赴大道,是對信仰的堅守,更是挺身而出的使命擔當。 當個人選擇與家國大義、人類福祉相遇時,真正的勇者便會跨越危險的藩籬。林則徐虎門銷煙,明知會觸怒列強、招致禍端,仍高呼“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雷霆手段捍衛民族尊嚴;黃文秀放棄大城市的優渥生活,毅然回到家鄉扶貧,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沖鋒陷陣,將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用行動詮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風沙肆虐的大漠深處堅守五十余載,克服物資匱乏、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只為守護千年文明的瑰寶。他們的選擇,正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生動寫照,彰顯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力量。 平衡二者之道,方能在人生路上進退自如,書寫時代答卷。 張桂梅校長創辦華坪女高,面對資金短缺、師資匱乏的困境,她既懂得“步步為營”地向社會募捐,審慎規劃學校發展;又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日夜奔走勸學,讓上千名山區女孩走出大山。這種在困境中既善謀善為又敢拼敢闖的態度,正是當代人應當汲取的智慧。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挥袑⒁幈茱L險的理性與追求理想的激情有機結合,才能在人生的浪潮中,既不被風浪吞噬,又能破浪前行。 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中國人始終在避危與赴道之間尋找平衡。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傳承這份智慧與勇氣,在危墻之下保持清醒,在大道之前堅定前行,以擔當之姿書寫無愧于時代的人生篇章。 ID:zwxk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