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子夢寐以求的頂尖學府北京大學,在她的面前“落榜”兩次; 出身貴州農(nóng)村,卻有魄力貸款百萬遠赴美國讀博。 她叫詹青云,從“青云”二字中,就能看到父母對她遠大的期望。 然而,讀初中時的詹青云卻成績平平,從鄉(xiāng)村再到省重點,數(shù)次的轉(zhuǎn)學讓她變成了班上的差生。 班主任老師甚至建議她不要考高中,找一門技術學一下算了。 但詹青云卻不聲不響地成為了當年中考的一匹黑馬,直接考上了貴州省最好的高中——貴陽一中。 在2008年的高考中,她更是以658分的好成績位列貴州省前五,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面對北大拋來的橄欖枝,這個姑娘不僅沒有興高采烈地接下,反而放棄了這個機會,轉(zhuǎn)頭去了香港中文大學。 因為她知道,香港不僅是通往國際的跳板,還有一份豐厚的獎學金可以用來暫緩家中的經(jīng)濟困難。 在香港7年本碩連讀的學習生涯中,詹青云不僅成績優(yōu)異,還經(jīng)常參加校園活動,尤其熱衷于辯論賽。 結(jié)束香港的學習生涯后,詹青云可以選擇留在母校攻讀博士學位,而北大也再一次給她發(fā)去了邀請函,希望她能夠去北大繼續(xù)深造。 可詹青云卻再一次拒絕了北大,她想遠赴美國,到哈佛大學讀博。 可赴美留學需要大量資金,詹青云不愿意成為家中的拖累,她貸款了一百萬元用來支持自己的夢想,來到哈佛法學院繼續(xù)讀博。 如今,詹青云拿到博士學位后,進入了頂級律所“歐華”,僅僅一年時間,就將一百萬貸款還清。 在綜藝《奇葩說》第六季中,她憑借自己的實力,拿到了總冠軍的名次。 很多人對于她的行為并不理解,不懂她為什么寧愿冒著貸款的風險,也要追求遙不可及的哈佛大學。 如今,詹青云用實力證明了自己,這不是冒險者的孤注一擲,而是她努力得到的最好回報。 風險偏好與決策 我們都知道一種賭徒心理,越是豪賭失敗,越想繼續(xù)開下一把,認為自己必然會逆風翻盤。 曾經(jīng)一位朋友就曾掉入這樣的陷阱,在網(wǎng)絡上看到某教育機構宣稱:考了xx證書就可以年薪二十萬,進入行業(yè)頂尖崗位。 于是,他也跟風報名了機構的課程想要考證,然而這個機構的課程貴得離譜; 他無奈只能貸款上課,并信心滿滿認為,每月只需還800而已,況且等證書到手,賺錢還不是輕輕松松? 當被勸告這有可能是一場騙局時,朋友居然毫不在意地說:“風險越大,收益就越大。” 這就是典型的錯估自己實力,而后在與風險作對比得出的錯誤答案。 在風險偏好與決策理論中,不同風險偏好的人對于風險會有不同的認知,進而影響決策過程和行為方式。 風險偏好較高者傾向于選擇風險高、收益高的項目,他們對于收益的波動有較高的容忍度,對于不確定性也提前做好了準備; 而風險偏好較低的決策者傾向于選擇較為穩(wěn)定和安全的低風險、低收益的項目,他們厭惡損失,害怕不確定性。 兩種風險偏好者的決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但前提一定是我們正確預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在信息閉塞的情況下盲目自信或是相信他人。 延遲滿足 在很多人看來,或許面對著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和學業(yè)挑戰(zhàn)時,選擇近在咫尺的保守選項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即使心中的理想并不在此處,也可以暫時放棄理想,轉(zhuǎn)而追求更穩(wěn)定的收益。 然而或許在另一些人看來,這樣的做法是違背了自己的心愿。 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指的是個體會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或更持久的收益,主動放棄當前立刻可以滿足的較小的需求。 這樣的需求不僅在于食物、愛好、娛樂,更在于理想和信念。 就像有些網(wǎng)友不理解的習慣:“怎么會有人拿到了奶茶和快遞能夠忍住不喝不拆啊。” 在習慣延遲滿足的人心中,當前小小的收益是微不足道的,表現(xiàn)在生活中,他們可以等待奶茶和燒烤一并到齊,才開始享受美味; 可以運動之后再喝啤酒,只為了一瞬間的涼爽和過癮。 而表現(xiàn)在理想和信念中,他們會為了更遠大的目標而放棄眼前的收益,堅定朝著自己的理想追尋。 在完成理想后得到的滿足,是過去的蠅頭小利完全無法比擬的。 心理資本 當出國留學但需要背負百萬債務的有可能是你,你會去嗎? 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面對這樣的前途渺茫,都會猶豫不決。 ![]() 我曾接待過這樣一位來訪者,她家庭條件并不優(yōu)越,高考后她考上了一所費用不低的大學,父母想讓她申請助學貸款。 女孩答應了,然而這四年的大學時光,她的心里一直被助學貸款壓著,總感覺處處低人一頭,好像這個大學上的很不正當。 畢業(yè)后,她拼命工作攢錢,最節(jié)省的時候只吃饅頭配醬和清水掛面,終于在三年里將貸款還完。 她說:“還完貸款的一瞬間,感覺耳清目明,眼前突然亮了。” “壓著我多年的陰霾一下子就散了,我去飯店點了一份炸雞,邊哭邊吃,邊吃邊哭。” 心理學中的心理資本指的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 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和能夠付出努力去追求目標;對現(xiàn)在和未來有積極的期望;當身處逆境時有較好的心理韌性。 我們作為普通人,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對于目標鍥而不舍努力的信念和能力,就不要輕易為自己設定太多太沉重的目標。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我們躺平,而是量力而行,在體驗適當壓力的同時,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去面對壓力。 或許我們無法成為下一個詹青云,又或許我們都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閃閃發(fā)光,擁有自己人生的“小確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