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健康體重”成為了全民熱議的話題,國家也在大力倡導大家關注體重管理,追求健康體態。 但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生大病時胖子拿肉抵,瘦子拿命抵。”雖然話有些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對于年過65的人來說,適當胖一點,反而對健康長壽大有裨益。 2024年7月,一名21歲的四川姑娘芝士(網名)在日本海濱浴場遭遇離岸流,僅靠著救生圈在海上漂流了約80公里,36小時后成功獲救。她接受采訪時感慨:“很感謝我的脂肪,因為它足夠多,所以可以消耗……” ![]() 圖片來源:海報新聞 這可不是個例,脂肪的作用不容小覷。在寒冷環境中,它能夠減緩體溫下降速度,保護內臟處于舒適的溫度。要是體脂含量過低,身體熱量散失快,心臟、肝臟等內臟容易被凍傷,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而且,脂肪層就像一層天然的“防護墊”,對內臟器官起到緩沖和保護作用,減少外界物理沖擊對身體的傷害。 此外,脂肪組織還是一個復雜的內分泌和免疫器官,能主動分泌許多生物活性物質。比如,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聯素具有抗炎作用,內臟脂肪中的間充質干細胞可調節免疫反應,這些都是對抗重癥的有力武器。在傷口愈合過程中,脂肪干細胞還能遷移到受損區域,參與組織的再生與修復。 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團隊在權威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
美國學者進行的一項涉及50萬人、持續20年的跟蹤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
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最佳體重標準: 18-64歲的人群,BMI的正常范圍是18.5-23.9; 65歲以上的老人,理想體重指數為20-26.9; 80歲以上的老人,理想體重指數為22-26.9。 不過要注意,BMI只是一個參考值,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成分不同,肌肉含量高的人,可能BMI也略高,但實際上這并不是肥胖。除了BMI,腰圍、腰臀比、體脂率和內臟脂肪面積等也是常見的健康評估指標。而且,身上有些部位胖一點,對健康更有利: 大腿皮下的脂肪屬于保護性脂肪,能分泌大量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質來調節血壓和血管機能,維持體內代謝平衡。腿部脂肪水平更高的人,血脂更健康,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與更好的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明顯相關。 研究還發現,大腿圍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但大腿圍最好不要超過60厘米。 ![]() 腿部短粗的人,骨骼直徑和骨質密度更大,小腿肌肉更發達,能更好地保護腓骨。而且小腿肌肉強大一點,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能降低頸動脈斑塊形成的概率。 面部適量的皮下脂肪能維持皮膚緊致度,減少膠原蛋白流失,讓女性看起來視覺年齡更小,凹陷和皺紋更少。 對于體重過輕,想要健康增重的人來說,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像魚、禽、肉、蛋、奶等優質蛋白質,要占總蛋白質攝入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均衡地分配到各餐中,這樣能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 ![]() 比如坐位抬腿、靜力靠墻蹲、舉啞鈴、拉彈力帶等,這些抗阻運動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 建議在晚上23:00前入睡,讓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這樣增重效果會更好。食療增重也不錯,中醫學認為,體重過輕大多是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營養消化吸收障礙。可以選用蓮子、山藥、茯苓、人參、黃芪、芡實等健脾益氣、藥食同源的食材做藥膳,加快增肥速度。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沒有主動采取減重措施,與以往相比,體重在30天內降低5%以上,或在6個月內降低10%以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進行必要檢查,排除疾病可能。 過了60歲,不必再盲目追求“瘦”,適當胖一點,或許能為健康和長壽加分。五一假期,大家美美地吃起來吧~ 文章作者:小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