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某某,男,74歲,初診:2015年5月19日
初診:右胸脅不適1周,1前患者與家人爭吵后出現右脅部不適,呈脹悶感,怕熱,汗出較多,周身煩悶,納眠一般,小便色黃,大便秘結。平素嗜酒,日二兩。查體:HR76次/分,腹軟,右上腹壓痛。舌淡紅,苔黃膩,脈弦。中醫診斷:脅痛(肝膽濕熱)西醫診斷:肝膽道感染。
與人爭吵肝氣不暢,郁而化熱,肝膽濕熱,故右脅部不適,小便色黃,大便秘結,治擬清熱利濕,疏肝行氣之法,選用:四逆散加減: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實15g
白芍15g 黃芩10g 延胡索15g 郁金15g
木香10g后下 茵陳15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5劑。
二診:胸脅不適癥狀大減,周身煩悶減輕,舌淡紅,苔薄黃,脈弦。考慮患者平素嗜酒,體內濕熱之氣仍較重,上方基礎上加強清熱利濕之藥,擬方如下: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實15g
白芍15g 黃芩10g 延胡索15g 郁金15g
木香10g后下 茵陳15g 山梔子10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7劑。
三診:訴昨日起出現胸背部皮疹,瘙癢,無高出皮膚,追問患者,患者自服用二診之7劑中藥后便停止繼續服用,考慮此為患者外感風毒之邪,與內之濕熱相搏,浸淫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而發。此為風毒濕熱之風疹。上方基礎上稍作調整,加用疏風清熱利濕之藥,擬方如下: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實15g
赤芍15g 黃芩10g 木香10g后下 茵陳15g
荊芥10g 防風10g 蟬蛻10g 亞麻子15g
苦參10g 石膏20g先煎 通草15g 白鮮皮15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7劑。
四診:皮疹消失,無胸脅痛,臨床癥狀消失。繼續四逆散調理:
甘草5g 柴胡10g 虎杖15g 枳實15g
赤芍15g 黃芩10g 木香10g后下 茵陳15g
苦參10g 川芎10g 郁金15g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7劑。電話隨訪至今未發。
按:四逆散出自《傷寒論》,原為傷寒“陽郁四逆”證而設。后世發展本方主治肝脾不調證,病機為肝脾不調,氣機不暢,肝失疏泄,脾滯不運。方中柴胡輕清升散,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肝體陰用陽,陽郁傷陰,合白芍以斂陰瀉熱,補血養肝,二者散斂相配互用,氣血兼調;枳實行氣止痛而暢脾滯,合柴胡升降互用,甘草健脾和中,合白芍可緩急止痛。患者長期嗜酒,濕熱內蘊,肝經郁熱,則胸脅不適、怕熱汗多、煩悶;脾為濕所滯,腑氣不通,故便秘;舌脈象亦為肝氣不和之象。使用黃芩、虎杖、茵陳清熱利濕,延胡、郁金、木香理氣解郁。患者三診時出現了皮疹,考慮為血熱郁于內,不得疏散,故治療以散,以瀉為主,此時去白芍改用赤芍,據病人實際靈活運用,使之方證相對。
|
|
來自: Schwalbe7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