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常識 1. 書:這里指上書,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提出建議的一種文體。與一般書信不同,它更具政治性和針對性,旨在通過有條理的論述,說服君主采納自己的觀點,以影響國家政策或決策。 2. 客卿: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之間競爭激烈,為了增強(qiáng)自身實力,紛紛招攬其他諸侯國的人才,授予他們官職,這些在本國擔(dān)任官職的他國人才被稱為客卿。客卿制度打破了地域限制,促進(jìn)了人才的流動和文化的交流,為各國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期秦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間,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賢能之士,積極拓展秦國勢力,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為秦國的崛起和日后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4. 商鞅: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應(yīng)秦孝公求賢令入秦,推行變法,通過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實行郡縣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經(jīng)濟(jì)得到發(fā)展,軍隊?wèi)?zhàn)斗力不斷加強(qiáng),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qiáng)的諸侯國。 5. 惠王: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他重用張儀,采取連橫策略,打破了六國的合縱聯(lián)盟,為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邁出了重要一步。在他統(tǒng)治期間,秦國繼續(xù)擴(kuò)張領(lǐng)土,國力進(jìn)一步增強(qiáng)。 6. 昭王:即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他在位時間較長,任用范雎為相,采用“遠(yuǎn)交近攻”的策略,蠶食他國領(lǐng)土,不斷削弱六國勢力,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二、重點實詞 1. 竊: 竊以為過矣(私下,私自。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 2. 過: 竊以為過矣(錯誤)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經(jīng)過)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過分,過于) 一日,大母過余曰(探望,看望) 3. 就: 故能就其深(成就) 金就礪則利(接近,靠近) 軻自知事不就(完成)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登上) 4. 舉: 舉地千里,至今治強(qiáng)(攻克,占領(lǐng))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fā)動) 5. 治: 至今治強(qiáng)(社會安定) 故治國無法則亂(治理) 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6. 拔: 拔三川之地(攻取) 勢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 7. 致: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獲得)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達(dá))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 三、古今異義 1. 至今治強(qiáng): 古義:社會安定,國家富強(qiáng)。 今義:治理、管理使強(qiáng)盛。 2. 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 山東之國: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今義:山東省。 4. 服太阿之劍: 古義:佩戴。 今義:衣服;信服;適應(yīng)等。 5. 西取由余于戎: 古義:從。 今義:常用作介詞,表示方向、對象等;也可作連詞,相當(dāng)于“和”“跟”等。 四、一詞多義 1. 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因為) 今逐客以資敵國(來,表目的) 皆以美于徐公(認(rèn)為)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因此) 以嚙人,無御之者(如果) 2. 于: 西取由余于戎(從) 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從)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從;比)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于) 3. 之: 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助詞,無實義)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強(qiáng)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亦飛廉、惡來之力也(的)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標(biāo)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定語后置標(biāo)志) 4. 為: 為客者逐(被) 竊以為過矣(認(rèn)為) 為擊破沛公軍(替,給)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是)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為了) 五、特殊句式 1. 判斷句: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者,……”表判斷)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也”表判斷) 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者也”表判斷) 2. 被動句: 百姓樂用(“用”是被動語意,被任用) 而君幸于趙王(“于”表被動) 為客者逐(“為”表被動) 3. 賓語前置句: 何陋之有(正常語序為“有何陋”,“之”為賓語前置標(biāo)志) 何厭之有(正常語序為“有何厭”,“之”為賓語前置標(biāo)志) 何以知之(正常語序為“以何知之”) 4. 狀語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正常語序為“西于戎取由余”) 東得百里奚于宛(正常語序為“東于宛得百里奚”) 迎蹇叔于宋(正常語序為“于宋迎蹇叔”) 外樹怨于諸侯(正常語序為“外于諸侯樹怨”) 5. 省略句: 民以殷盛,國以富強(qiáng)(“以”后省略賓語“之”,指代“客卿的作用”)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省略主語“惠王”) 六、翻譯訓(xùn)練 1. 原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翻譯: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qū)逐客卿這件事,私下里認(rèn)為這是錯誤的。 2. 原文: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翻譯:如今驅(qū)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nèi)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gòu)筑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3. 原文: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fù)于秦哉! 翻譯: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么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 4. 原文: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qiáng)大之名也。 翻譯: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yuǎn)外來之士而不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qiáng)大的名聲了。 5. 原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翻譯: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xì)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