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門九環八十一式的修煉注重內外兼修,不僅強調拳法的實用性,還融入了道家哲學思想。例如,它遵循“動靜無始,變化無端”的原則,通過去除刻意的方式達到自然的狀態。這種理念貫穿于自然門的整體訓練中,包括基本功和套路練習。 自然門九環八十一式起源于清末四川,由徐矮子創立,并由杜心五傳承和發展。這套拳法在技擊和健身方面都有顯著效果,被認為是自然門武術中最重要的拳法之一。之所以叫作“自然門”,就是它傳授有方法,練來要自然;但自然是由不自然來的,由不自然到自然,最后自然而然。 先練內圈手、駢、跕上踢等腿法,均成矮襠習之,兩年半才“歇火氣”;眼臉陡然卷起,目光清澈如琥珀,從橫膈以上,都感覺到清涼暢快,似此身另有樂境。此后漸練手腿漸輕,惟覺氣周行,小腹微重而已。 自然門具體功法簡述: 1.子母球。此球為鐵所制,分大小兩個,故名子母球。大者重20斤;小者重16斤。各用一圓墊托置地上。大者不移動,練抓、刺、拍、摔、斬、切、點、拿等法;小者可練習空中拋接與扣勁。 2.鴛鴦環。乃鉛所鑄之圓環,內圓直徑為2寸6分。鉛之直徑為4分。共16對,每個重1斤,全副共32斤。練時套于兩手,不過肘后,以鬼頭手推出,亦專有操法,非面授、習練能悉。 3.沙包。以四層厚布,內實綠豆大之鐵沙做成。直徑為5寸5分,以習抓扣之勁者。 4.虎口棒。木棒長4寸6分,橫截面直徑為1寸9分,兩端挫圓,所以習虎口徑者,即以兩手捏之糾之也。 5.三角樁。以3尺2寸長之木,釘于地下1尺5寸,上縛麻繩,置三角形,以練習兩腿捆掃之勁也。此外,尚有上樁法(練丹田內勁)、道樁、駢板、跕竹、插沙、切磚、擋板、地奔子等。 自然門功夫包括軟功與輕功。 軟功以腰、襠、腿三功為主,要求練到“腰能折疊、襠能劈開、腿能過頂”為度。除與一般武功的腰功、腿功、襠功訓練法一樣外,尚有青象吸針法、正八字步、倒八字步、鴉雀步等特殊訓練方法,其大旨在于要練到“柔腰百折若無骨”的地步。 輕功除一般武功常用的訓練方法外,還有特色者為走簸籮。 其練法是:以竹編成直徑約3尺,高約1尺之竹筐。內盛200斤小石塊,以足沿筐邊走之。每49日撿起3斤至5斤,直至日后30斤時,即不易撿出矣。只可撿起數顆,不可性急。十載純功可成,乃習腳下之輕功也。把上述的硬功、軟功與輕功三者結合起來,要求達到“硬如鐵、軟如綿、輕如風”。 “自然門”技擊特點 1.“自然門”總訣:“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 在內家戰術上,拳為“不粘不脫,不丟不頂”,“出手軟如綿,上身硬如鐵”,“久轉不離原標”,“以橫破直,以斜破橫”,“勁要用到神上”——眼神,目光不瞬,意守小腹;翩若驚鴻,急如鷹隼;使對方無回旋余地,處處挨打,防不勝防。還要不慌不忙,不即不離;避實擊虛,柔中有剛,至剛柔既濟的境地。 2.長身如系繩,縮身如燎毛;粘肉如生根,輕快如走冰 進攻時身子長出的態勢,有如傾軀系繩索;退回防守時,有如火燃毛羽,一灼即卷得快;靠上敵人,一粘上他的肉,就如同生了根一樣的穩,而腳下的輕快圓轉,又如走在冰上的靈活。 3.自然門講究閃躲圓滑、吞吐浮沉、一沾即走、一走即打 技擊對抗基本姿勢是:手以內圈手為根本,所謂“手不離懷,神鬼進不來”;眼以看對方兩眉之間為合,稱“眼守準星”,又云“久轉不離原標”;身法講究吞吐浮沉;步法為“浪步”(即一虛一實,松動靈活,忌站死馬襠),至于交手后的變化則不可勝述。如其訣曰:“生擒捉拿,閃躲圓滑,吞吐浮沉,綿軟巧脆,化神妙至上乘。” 自然門九環八十一式是自然門套路中的核心內容之一,與自然門的基本功、散手技擊法等密切相關。例如,自然門的基本功訓練(如矮襠走圈)為學習九環八十一式提供了基礎。此外,自然門的其他套路如少林金剛拳、自然門太極拳等也與九環八十一式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武術體系。 自然門九環八十一式是一套融合了易學八卦、五行陰陽以及道家哲學思想的高級拳法。它不僅是自然門武術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