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最新數據:養老基金枯竭時間延后≠危機解除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鄭秉文教授公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25-2060》引發廣泛關注。 報告顯示: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枯竭年份,已從2019年預測的2035年推遲至2044年。這一變化得益于延遲退休、全國統籌等政策調整,但核心危機并未消除。 值得警惕的是,社保基金累計結余耗盡意味著收支平衡被徹底打破。屆時將需要財政補貼填補缺口,而2022年全國社保基金財政補貼已高達2.35萬億元。 這就像水庫水位持續下降,即使關小出水口延緩枯竭,但水源枯竭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 二、贍養率斷崖式下跌:1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 報告披露了更驚人的數據: · 2025年:2.7個參保職工供養1位退休老人 · 2060年:1個參保職工供養1位退休老人(若考慮停繳人員,實際比例0.89:1) 這意味著90后集體退休時,領錢的人將超過繳費的人。類比家庭賬本,相當于原本3個子女贍養父母,突然變成獨生子女獨自承擔,壓力呈幾何級增長。 三、現收現付制多重問題凸顯 我國現行的 '現收現付制',即用當代人繳費供養當代老人的模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打擊。 人口結構劇變 · 出生率持續走低:2023年新生兒僅902萬,較2016年腰斬 · 老齡化加速: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1.1%,超深度老齡化社會標準 · 人均壽命延長:從1981年67.8歲增至2021年78.2歲 這些變化使得繳費的人越來越少,領取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且領取時間更長。 養老金替代率持續走低 養老金替代率是衡量退休人員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標,指退休時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例。? 根據權威數據,我國現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目標替代率為59.2%,但實際平均替代率約為40%-43.6%(低于國際警戒線55%)預計未來還將繼續下滑。 簡單來說,退休金可能不到工作時收入的一半,退休后的生活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 ![]() 四、未來要怎么辦,才能確保有錢發? 降低發放標準(德國模式) 德國在面臨現收現付制的缺陷時,將現收現付制改為了積分制。按照積分制的相關規定,當老齡化繼續加深,贍養率繼續降低,養老金的發放水平就會降低。 也就是說,當領養老金老人越來越多,交社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發的養老金也就越少。 但這對80/90/00后可能會造成'多交少領'的雙重打擊。 延遲退休(漸進實施) 盡管今年我們已經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遲到了55歲到63歲,但是要比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退休年齡少5至8歲,因此我們國家進一步延遲退休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參考日本經驗,預計將逐步推至男女65歲退休。但高強度工作者可能面臨'退而不休'的窘境。 延長社保最低繳費年限 根據2025年最新的政策規定,2030年到2040年社保最低繳費年限會從15年增加到20年,說不定將來最低繳費年限可能會增加到23年甚至25年,瑞典目前的最低繳納年限是30年。 ![]() 五、養老不能只靠國家,要提前規劃 面對確定性風險,個人需要建立養老'三支柱'思維: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保底線) 它是我們養老生活的基本保障,建議持續參保,但也要理性看待其保障水平。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錦上添花) 目前覆蓋率不足10%,非普惠性選擇,只有部分人能享受到。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備(關鍵防線) · 強制儲蓄:建立養老專項賬戶,建議存下年收入10%-15%。 · 商業養老保險:鎖定長期收益,對沖長壽風險,讓自己在長壽的情況下也能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 · 穩健投資:配置國債、養老目標基金等低風險產品,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一定的增值。 · 健康管理:降低醫療支出,延長高質量退休生活。 ![]() 結語 養老金危機不是末日預言,而是轉型號角。與其焦慮制度缺陷,不如把握當下規劃主動權。 養老這件事,靠國家保基礎,靠自己保品質。 現在每多準備100元養老儲蓄,未來就可能多一份從容選擇。 < E N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