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大家上半年什么詞最火,相信只有一個答案:
DeepSeek。
不過,相比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的工具屬性。
DeepSeek對于我的吸引力更多是:
陪聊。
畢竟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腦回路和咱們普通人也大不相同。
誰知道那些人肉腦袋花幾十年去思考的人生難題,到了AI腦袋里是不是幾秒就有了完美答案?
那或許借用下AI的腦子,能少走好多彎路。
像最近,我就問了它“普通人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DeepSeek給了我12條務實法則,很有啟發。
今天想和你們分享。
接受3大約束
才能活得更自由
縱使科技日新月新,人類不斷在突破自身極限。
但必須承認:
依然有很多“世間基本法則”,是我們難以掙脫的。
像疾病、像貧窮、像死亡。
因此,DeepSeek說人生有“三大約束”。
唯有先直面與接納這三大約束,才能守住我們人生的根基。
然后,才談得上去追求更多的幸福。
1)肉身約束
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礎。
沒有健康,再多的錢留不住,再親的人顧不上,再好的福沒命享。
所以,DeepSeek建議:
疲憊時,先補覺,再解決問題。
再貴的保健品,都比不上每天7小時的睡眠。
此外,干凈的食物、適度的運動、愉悅的心情也同樣重要。
與其一次性戒斷所有垃圾食品,不如先按“蛋白質:碳水:蔬菜=1:1:2”去調整每餐的飲食結構。
與其追求健身房“一周五練”的自律,不如先從每天6次,每次3分鐘的“微運動”開始。
畢竟長久的健康,不過是日復一日微小努力的總和。
2)金錢約束
金錢就像氧氣,充足時我們很難察覺。
可一旦短缺,就成了要命的事。
有錢,不止能保障吃穿不愁,還能保證心理健康:
讓我們對不確定的未來,不會太焦慮。
在當下,“該如何守住手里的錢”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不妨參考DeepSeek規劃的“普通人收入分配公式”:
50%,用于“房租、水電、伙食”等生存開銷;
20%,用于強制儲蓄;
15%,用于“通勤、話費、日用品”等日常開銷;
10%,用于人情往來等彈性開銷;
5%,用于“買書、學技能”等自我投資。
最重要的,是牢記一個終極心法:
普通人“財富自由”的關鍵從不是暴富,而是“少做夢+少踩坑+持續積累”。
3)時間約束
人都會有種錯覺:
總以為來日方長,沒見的人,沒做的事,未來總會有機會的。
但咱們用DeepSeek算一筆賬:
假設你現在40歲,能活到80歲。
那么扣除睡覺和工作后,真正屬于你的時間其實是8000天,約等于21年。
這還是在不加班、不帶娃的前提下。
同時,中年人的健康就像電池老化的手機。
看著電量還有60%,可能一場病就突然掉到了20%。
甚至還可能突然關機。
正如DeepSeek估算,每10個40歲的人里,就有1個活不到80歲。
此外,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也不如想象中多。
假設父母現在70歲,能活到80歲。
且我們一年回家3次,一共待11天。
那么,這輩子我們還能陪伴他們110天,不到4個月。
你們看。
中年之后,人生并不方長。
因此,想陪伴的父母,想做的事,現在就行動吧。
別再等了。
經營四種關系
建立人生的安全網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社會支持系統”。
特指我們和其他人建立起的關系網,并借由關系得到情感、物質、信息、陪伴等支持。
換句話說,就是當遇到事時,能拉我們一把、聽我們吐槽、陪我們扛事的人脈圈子。
這圈子中的每段關系,都是我們人生的支點。
支點越多、提供的功能越豐富,我們抗壓、扛事的能力就越強。
例如,一個被父母疼愛、有三倆閨蜜和一群搭子的女人離婚了,復原力會更強。
因為她能從這些關系中收獲更多安慰陪伴、金錢支持、實際幫助,甚至是個新伴侶。
所以,DeepSeek為我們總結了4種需要經營的重要關系。
它們共同構成一張“安全網”,為我們的生活兜底。
1)和家人的關系
有人曾說:
“這世上會無條件接住你崩盤時刻的,只有爹媽塞的存折、對象熬的粥,還有娃柔軟的擁抱。”
毋庸置疑。
伴侶、子女、父母,是我們人生中最親密的關系。
也是最需要用智慧去經營的關系。
所以,DeepSeek總結了3條核心“指導方針”:
對子女,少當領導,多做朋友。
對父母,少點“口頭承諾”,多點“陪伴關心”。
對伴侶,少期待“愛情童話”,多搞點“革命友誼”。
2)和朋友的關系
友情于中年人而言,就像備用電池。
平常可能用不到。
可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有人能幫著一起扛,防止你斷電。
例如,在你為生病的父母陪床時,朋友能替你接孩子放學;
在你糾結“娃該去哪所學校”時,他們會幫你四處打聽;
在你急需用錢周轉時,有人能把私房錢拍桌上。
自然,“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沒有太多時間留給朋友。
所以,DeepSeek整理了一份“節能版社交指南”。
對泛泛之交,靠碎片化閑聊:
等孩子放學時、買菜偶遇時、上班午休時,都可以和孩子同學的媽媽交換學校信息。
對親密發小,靠階段性報備:
即便大半年不聯系。
但只要有空時,打個視頻,說說近況,感情就會再次熱絡。
對莫逆之交,靠關鍵時刻:
爸媽住院、突然缺錢、生了大病......
這些人生的“生死時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陪摯友撐住了,以后才有人陪你撐著。
最后,請記得:
友情是復利投資。
存續時間越長,有來有往的互動越多,收益越大。
3)和“陌生人”的關系
除了前面所提的強關系外。
我們同樣需要經營生活中的“弱關系”:
點頭之交的鄰居、賣早餐的阿姨、一起跳廣場舞的搭子......
千萬別小看這些萍水相逢的緣分。
心理學研究表明,相比強關系,弱關系往往更能提供新信息。
像新的工作機會、租房信息、新朋友等。
此外,也能帶來陪伴和情緒價值。
例如沮喪時,出租車司機的一句溫暖安慰。
又或者孤單時,牌友喊你一起打麻將。
和人互動的微小日常,往往會帶來潛移默化的療愈。
所以下次遇到鄰居,別再裝沒看見了。
試著停下來打個招呼,閑聊幾句。
4)和自己的關系
當然,所有關系里,最核心的還是和自己的關系。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內心就像無底洞。
外人給的愛再多,也總覺得“還不夠”“不幸福”。
所以,不如聽聽DeepSeek的勸:
學會哄自己、騙自己、關鍵時候會放過自己。
例如每個月設置1天“擺爛日”。
不出門、不干活、不上進。
愛吃啥吃啥,愛干啥干啥。
老公棄養,孩子放養,獨寵自己。
請記得:
少了你一天,家里的天不會塌。
但咱們這肉身還要再用幾十年。
一旦虐狠了,老了容易遭報復。
開啟5個行動
讓人生從量變到質變
《日日是好日》中曾說:
“我們總在懊悔過去,又或者煩惱未來。
殊不知,過去已去,懊悔無用。
未來未到,再煩惱也無萬全應對之策。
唯有忽略過去與未來,專注當下這一刻,人才能自在地活著。”
其實,想過好這一生很簡單,就是“踏實過好每一天”。
從一個念頭開始覺察,從一件小事開始改變。
時間久了,人生自然會從量變到質變。
為此,DeepSeek總結了5個好上手的行動,幫助大家快速提升生活質量。
1)反焦慮:5秒脫離情緒漩渦。
焦慮、內耗,是當代人手一份的共同困擾。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
一焦慮就容易想七想八,越想越不敢動,越不動越焦慮。
惡性循環。
以致最后,明明啥都沒干,卻累個半死。
所以,下次發現自己焦慮時,馬上在心里倒數“5-4-3-2-1”。
然后,開始解決問題。
“5s倒計時”能打斷我們的“腦內小劇場”,逼身體先動起來。
只要開始行動,焦慮自然就會被緩解。
2)反消費主義:30天冷靜期
直播帶貨、廣告宣傳、雙十一大促、滿減優惠......
如今商家為了鼓吹消費,花招百出。
咱們一不留神,就容易激情下單。
等月底看賬單時,才恍然大悟:
“又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
所以,下次有想買的東西時,先丟購物車里放一個月。
給沖動購物的熱情澆一盆涼水。
再理智地區分“想要”和“需要”。
只買需要的,自然能省下一大筆錢。
3)反碎片化:20分鐘專注法
刷短視頻、回微信消息、24小時待機加班......
如今,每個人的時間都被手機切的稀碎。
以致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一天下來好像做了很多事,仔細想想又覺得啥也沒干。
毫無成就感。
久而久之,大腦變笨了,身體變累了,心情變差了。
所以,不妨用“20分鐘專注法”,嘗試奪回生活的主動權:
關手機,定鬧鐘,20分鐘只做一件事。
哪怕只寫100字。
要知道,連續專注20分鐘的效率,抵得上2小時的碎片化努力。
4)反麻木:制造微小突破
人到中年,很容易有這樣的感受:
明明沒發生什么大事,但就是感受不到開心。
覺得生活挺沒意思的,像機器一樣日復一日。
那不妨給生活來些“微小突破”:
明天下班時換條路走;
這個周末不陪娃,而是獨自去電影院看場電影。
這些小事帶來的新鮮感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就像給生銹的日常滴潤滑油。
然后,日子就又能“活”過來了。
5)反后悔:每晚3分鐘復盤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總在懊悔自己“荒廢了一整天”,但越自責越沒動力改進。
最終,陷入“自我貶低-擺爛耍廢”的惡性循環。
那不妨試試“每天3分鐘復盤”:
先找亮點,任何小事都值得夸夸自己:
“今天至少倒了垃圾。”
再找改進:
“把明天上班的東西整理好,早上拿著就能走。”
這件事的原理在于:
不否定自己,才能開始改變;
堅持一些具體的小改變,每天進步一點點。
等未來某天再回頭看時,會發現: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很遠了。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話
“普通人過好一生的訣竅,不在于驚天動地的逆襲,而在于細水長流地經營。
少些太糟心,多些小歡喜,已經是莫大的福氣。”
愿我們都能把生活過得熱氣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