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開皇年間,卒于隋煬帝大業年間。他誕生之際,父親為其算卦,得“坤之師”卦象。其祖父認為此乃“素王之卦”,預示“必能通天下之志”,故而將他取名為“通” ,這個名字仿佛為其一生的學術與思想抱負埋下了伏筆。 據豫章王氏宗譜記載,其世系傳承源遠流長。自太子晉(字子喬)起,歷經宗敬公(字榮生)、森公(字子成)、彬公(字燦然)等眾多先祖,直傳至26世的王霸。在王莽篡漢時,王霸選擇隱居不仕,彰顯出高潔的氣節。此后,家族又歷經19代傳至王通。在這漫長的家族傳承中,王氏一族人才輩出,不乏入仕為官、通達詩書之人。如擔任云中太守,以《春秋》《周易》教授鄉里的王殷;著有《春秋義統》的王述;以文學知名的王秀;博考經籍,著有《時變論》,并擔任過太仆及國子博士的王玄則;著有《五經決錄》的王煥;著有《政小論》的王彥等。王通的父親王隆,居家授學,門人多達千余人,隋文帝開皇初年,他出任國子博士,著有《興衰要論》七篇。在這樣的家族氛圍中,王通排行第二,長兄王度任芮城府君,大弟王凝仕唐至監察御史,次弟王績是初唐別具一格的詩人。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王通之孫;豫章王氏始祖王景肅公的祖父王勔公,乃王通的長孫。此外,王通還有孫兒王勮,他們皆在文學方面造詣非凡,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被譽為“王氏三珠樹” 。 自幼,王通便展現出過人的才智,加之家庭的熏陶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他在學術道路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師從東海李育學習《書》,跟隨會稽夏琠研習《詩》,向族父仲華請教《易》 。在諸多名師的悉心教導下,王通逐漸形成了深厚的學問功底與高尚的品格。 仁壽三年,王通前往長安覲見隋文帝,并進奏《太平十二策》,提出“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于指掌”的主張,這一見解深得文帝賞識。然而,由于當朝公卿的阻礙與排擠,他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無奈之下,王通作《東征之歌》,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此后,他雖被任命為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但對朝廷深感失望,不久便辭官歸鄉 。 回到故鄉后,王通于白牛溪聚徒講學,全身心投入到續述《六經》等文教事業中,決心效仿古代隱逸賢才,通過著述和教學弘揚儒學。歷經九年的潛心鉆研,他著成《續詩》《續書》《禮論》《樂經》《易贊》《元經》(亦稱《王氏六經》),共計80卷 。慕名前來求學受教者達千余人,其中河南董常、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皆為著名弟子。后世甚至有觀點認為,房玄齡、魏征等也曾受教于王通。 大業十三年,王通因病離世。其門人依據《易經》坤卦《象傳》中“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一句,私謚他為“文中子” 。遺憾的是,他的諸多著作如《禮論》二十五篇、《樂論》二十篇、《續書》一百五十篇、《續詩》三百六十篇、《元經》五十篇等,大多已散失失傳。 王通所處的時代,局勢動蕩與短暫穩定交替,他始終專注于儒家治世之道,并以儒家正統自居,將圣人之道視為崇高理想。不過,他并不排斥佛、老二家,反而明確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張,積極吸收佛、道思想,為儒學的改造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將老莊、釋迦與孔子相提并論,推崇佛陀為圣人,在論及政事時崇尚無為之治,這既體現了時代思潮對他的影響,也展現了他對多元思想的包容。 在政治理念上,王通提倡尊王賤霸、修德治民,秉持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禮信仁義遠遠重于陰謀詐力。當楚公詢問用兵之法時,他以“行之以仁義”作答。他的政治理想是構建一個無為自然的社會,民眾返璞歸真,無爭競之心,這種描述與《老子》中的觀點有相似之處。但與老子不同的是,王通強調實現這一理想社會必須依靠仁義禮樂,他將仁義視為教化和政治的根本。此外,王通認為大臣為了天下蒼生,有權廢除昏君,擁立明君;在政權歸屬上,他主張只要遵循華夏之道,無論是否為異族人皆可為君,例如他對異族的魏孝文帝極為推崇,稱“亂離斯瘼,吾誰與歸,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同時,他還要求國君廣泛征求民意,做到“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 。盡管王通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未被推行,但有學者認為,李唐建國后的民本思想、制度創新以及任賢納諫的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王通思想的影響。雖然后人將房玄齡等列為王通弟子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王通門下確實有弟子官至公輔,老師的思想通過這些參與政治的學生,對現實政治產生了切實影響。 在修身倫理方面,王通將圣人視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把君子作為常人可以企及的目標。他認為,成為君子的基本要求是踐行“恕道” 。在日常生活中,王通舉止舒緩自然,待人平易近人,對上恭敬,對下謙遜,生活簡樸且樂于助人,他以實際行動在鄉里間推行教化,吸引眾多門人前來求學,真正做到了言行合一。 在文學領域,王通堅決反對當時華麗輕艷、秀媚靡弱的六朝文風。他毫不留情地批評謝靈運、沈休文為小人,鮑照、江淹為狷者,謝莊、王融是“纖人”,徐陵、庾信是“夸人” 。在他看來,除了文字“約以則”的顏延之、王儉等少數文人,當時的六朝文人大多有害,小則誤己,大則亂國。王通主張詩文在形式上應精練暢達、典重含蓄,在內容上應雅正,強調文學的教化功能。盡管這一觀點在當時未受推崇,但卻在唐代文人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唐代古文運動被視為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一般認為它始于陳子昂,實則隋朝李諤、王通對六朝文風的批判,以及對“文以載道”的倡導,為唐代古文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弘揚儒學發展功不可沒。 王通雖已遠去,但他的思想、學說和精神,如同璀璨星辰,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持續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程。 七寶老翁2025/5/8 |
|
來自: 豐城市王洲尚群 > 《譜諜文化(本人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