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革命:從芯片到電力的全鏈條機會 人工智能的浪潮,確實掀得比我們想象中還要猛一點,不論是大模型訓練,還是AI終端的落地,算力,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有人說AI 是新時代的電,聽起來有些夸張,但當你真的站在產業鏈的中前線看,會發現這場浪潮背后的基礎設施才是真正被低估的核心。 A股市場,這波AI行情你若只看英偉達、OpenAI,那確實有些隔岸觀火,其實真正值得我們琢磨的,是那些背后為大模型服務的硬件基礎能力,尤其是算力相關的鏈條,這條鏈不止于GPU,甚至遠遠超出了半導體,它是一個從服務器、數據中心、通信設備、電力運維到熱管理的系統性協作體。越往下游走,越能看到結構性的低估。 真正的稀缺,不在模型,在基礎設施 我們先說個很直白的現實:你想在國內訓練一個百億參數級別的大模型,你第一步會卡在哪?不是算法,不是語料,甚至不是人才,而是基礎設施,GPU,或者說高算力設備的可獲取能力。 這幾年,頭部AI公司的GPU采購已接近瘋狂,而與之相對的,是服務器整機、電源管理模塊、液冷設備廠商的估值卻仍停留在去年甚至前年水平,算力基礎設施不是憑空堆出來的,它需要從芯片、電源、熱管理、再到運維、管理軟件一整套體系。可以說這是一場軍備競賽,誰提前完成部署,誰就擁有了未來的礦脈。 A股算力鏈條:你該看哪些方向? 讓我想想,最近幾次機構路演下來,談得最多的,反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AI應用公司,而是這三類: 服務器ODM與代工廠:如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紫光股份,過去幾年,他們在高性能服務器領域積累了大量客戶資源,而且和國產GPU廠商的配套方案也越來越多地被驗證。 液冷與熱管理:AI服務器功耗暴漲,傳統風冷已難以支撐,液冷方案成了拐點。你可能沒注意,A股有幾家在做數據中心熱管理的企業,像英維克、同方股份,已經開始接入大型算力項目。 電源與配套模塊廠商:一臺AI服務器的電力需求甚至可以達到3-5倍于傳統設備,這就帶動了電源管理、UPS、甚至數據中心的配電網更新。比如科士達、易事特、鵬輝能源,這些都被低估得很嚴重。 市場噪音之下,更需清醒的定價觀 很多朋友和我聊,說現在A股的AI行情不如美股那么有邏輯感,我倒不這么看。其實從估值的角度出發,我們恰恰處在一個比拼理解力的階段。越是鏈條越后段,越容易因為缺乏熱度而出現估值洼地。 而這恰恰給了我們逆向布局的空間。 別忘了,從2023年Q4到2024年上半年,英偉達的收入增長是靠誰拉起來的?不就是云廠商和AI創業公司在大規模布算力中心?那這些算力中心的供應鏈能不動?只是A股的反應慢了一步而已。 投資邏輯的再聚焦:周期、估值與政策 算力鏈最大的特征,是它和傳統制造業的周期具有一定耦合,比如服務器更新周期、電力設備替換周期,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熱潮,而是長周期的結構變化。所以在估值策略上,更適合用“成長+周期”的混合框架去看待。 同時,政策層面的扶持也非常關鍵,比如國家層面對東數西算、綠色數據中心的投入,幾乎可以直接落到電源、電池、熱管理這些領域。 最后再提一嘴:別讓目光只停留在前臺 我們這兩年總是被大模型的發布節奏牽著走,從GPT到文心一言,從Sora到Kimi,但你要明白,那些閃光燈下的技術奇跡背后,是成千上萬塊芯片的并行、是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是冷卻系統的不間斷保障,真正的產業變革從來不是炫技的發布會,而是默默迭代的基礎設施。所以與其追著下一波AI熱點起舞,不如靜下心來,把視角沉到底層邏輯,找到那些真正被忽視但已在變革之中的A股算力鏈企業,下一輪機會,或許就藏在那里。 |
|
來自: stockmasterx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