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某篇文章里說起,攻克李東垣是件一本萬利的事兒,因為他買一送二。 一旦你能get到他,你就必然能同時get到《內經》與《傷寒》《金匱》。而且,每靠近一步前者,就必然會令你同時更靠近一步后兩者。 其原因就在于,《內經》與張仲景直接“孕育”出了李東垣。 寫完前兩篇的文章后,我一時興起,檢索了《傷寒》《金匱》里關于甘草瀉心湯的條文。 既然甘草瀉心湯治療頑固的口腔潰瘍普遍而有效,那反推其發揮作用的機制,必然如所有東垣方的核心那樣,即補中升陽瀉火。 那原條文是不是這樣的呢? 好奇與想要驗證的心,驅使我取出了仲景書。 這一讀立馬讓我感慨萬分~ 東垣的買一送二,真是從不曾食言! 以前讀后人對《傷寒》《金匱》的各種解讀,大多都認為兩本書的相關條文,似乎沒啥緊密的關聯。一個是胃痞,一個是狐惑。 但如果你現在再戴上東垣牌眼鏡重新來看的話,便會發現兩者完全一致~! 在《傷寒論》里,甘草瀉心湯的條文內容如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經過前幾期的“兩線經方解”,此證發生的原因,應該不難推論出來了吧。 傷寒中風,尚處于以衛氣線為主要問題的階段,應該治以“升浮”為主,即直接解決衛氣線的用藥,來解除衛氣稽留。 但前醫沒有助力氣機升浮,反而更用降沉,進一步困遏了衛氣,加重了衛氣稽留。 于是,衛氣稽留更為嚴重之下,飲食水谷入于胃后,不得上升通行于陽道,而徑直下溜形成下利。下利,即是衛氣稽留的一個典型病理產物。 隨著下利不止,更傷元氣,而更困遏衛氣,更加重衛氣稽留,從而下利更難自止… 進入了這么一個惡性循環中。 元氣大傷,衛氣稽留,陽道不行,水谷不化。 無論是引起腹中雷鳴、心下痞滿的有形之水濕,還是形成干嘔、心煩的無形之氣逆,皆是衛氣稽留的病理產物。 此時,雖然陰火線之升逆之勢越來越明顯甚至急暴,但要解決此證,必須大力升陽。在升陽的基礎上,配合使用適當的降瀉陰火的藥味,以達到兩線的平衡,從而順利解除衛氣稽留。 但前醫哪里知道這些呢? 他只看到升逆之急暴,便以為是攻下之力未及,便重復再使用下法。 本來病人已經處于無限的惡性循環中了,再用下法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很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 痞滿更甚,是必然的結果。 仲景說,如果你此時接手,面對這樣情況的病人,你要明白: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 意思是,胃氣不足,客氣上逆,才導致痞滿與煩熱。 胃氣不足是此證之本。 用兩線的語言來說就是,本證的陰火線問題是標,本證的衛氣線問題是本。要解決本證的陰火線問題,必須通過解決本證的衛氣線問題。 否則,你若是只看到了濕熱阻氣,氣逆難降,而徑用降沉藥,試圖“以降求降”,那么其結果必然是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降”,反而是更為嚴重的“逆”,因為這是“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的惡性循環所決定的必然結果。 甘草瀉心湯,以人參干姜來升陽,直接助力衛氣線;以半夏黃芩黃連來降瀉有形無形之陰火,其中半夏亦同時兼有升陽作用;炙甘草與大棗,甘溫補中以升脾胃之陽,又甘味瀉心瀉陰火,斡旋于中。 該外達的外達,該降行的降行。 兩線兼顧,以解除衛氣稽留。 衛氣線得升→陰火線得降,升逆之勢自然得以平息。 此方以東垣方的眼光來看,就是個極為典型的補中升陽瀉火方。 至于《金匱》里的百合病,實際上就是個典型的“陰火證”! 或因外感遷延、或因久病、或因情志…等等,導致病人元氣大傷,雖已沒有明顯而嚴重的疾病表現,但氣機還沒有能夠順利徹底地得以外達。 也就是說,仍然處于某種程度的衛氣羈留,且同時,元氣已大傷。 正因為元氣大傷,因而必然伴隨衛氣羈留同時存在的陰火,并不能得以外顯出來。 比如無法出現,諸如蒸蒸發熱、汗出、嘔吐、下利、陽明腑實等,比較明顯或外露的衛氣稽留之下的陰火癥狀。 但不明顯不外露,不等于不存在。 有時突然有食欲想吃東西,可是當食物到了面前,卻又吃不下; 有時覺得胃口還不錯,有時卻排斥聞到食物的味道; 不欲多言,但有時卻又神神叨叨的,像是有神靈干擾; 困倦欲睡,躺下卻睡不著; 想走走路,卻走不動,或走不久,很快乏力不支; 似乎會有寒熱感,卻又不似外感那般明顯惡寒,亦沒有到達外感的發熱程度; 但口苦、小便赤、脈微數,又都說明確實有郁熱在里; 可如果你就當成外感來治,適用治傷寒的典型方劑,又極有可能重傷到胃氣元氣,病人服藥后可能出現劇烈的嘔吐或下利等情況。 以上這些癥狀,都是元氣大傷、陰火內生的表現。自《內經》以來的古人,包括李東垣在內,都將其統稱為“解?”。 接下來仲景表示,此證若是小便時頭痛,那痊愈所需的時間會最長;若是小便時雖沒有頭痛,但尿出不暢,有點滴淋漓不盡感,則痊愈所需的時間會比前者短一些;若是小便暢快,且頭不痛,僅有頭暈的感覺,那痊愈所需的時間要比前兩者都更短。 古人這里其實就是在以小便的體感與頭痛感,來衡量“衛氣羈留”的程度。 在之前的“兩線經方解”里有分析過,《利小便,不在溫,而在解除衛氣羈留》。小便不利,是衛氣羈留的典型病理產物。 這三條應該是逐層遞減,因此盡管古人沒有明言,但第一條里的頭痛必然伴隨小便不利。 頭痛也是衛氣羈留的病理產物,清氣不升以致奇邪占據經絡,屬于經絡層面的陰火癥狀。 綜上,小便愈不利頭痛愈厲害,則說明衛氣稽留愈嚴重。衛氣稽留愈嚴重,則轉愈所需時間愈長,反之則愈短。 要解除衛氣稽留,必然要從解決衛氣線與陰火線的問題入手。 根據具體衛氣稽留的主要矛盾,或以衛氣線用藥為主,或以陰火線用藥為主,或兩者的側重基本持平。 于是,就有了《金匱》里“百合”篇的諸多方劑。 或側重于瀉無形之陰火,或側重于瀉三焦層面有形之濕熱(以微利為度),或側重于瀉經絡層面有形之瘀血(以下黑便為度),或側重于升發衛氣線(以取汗出為度)… 若應以陰火線用藥為主的情況,卻主用了衛氣線用藥,則為誤治; 同樣的,若應以衛氣線用藥為主的情況,卻主用了陰火線用藥,亦為誤治。 這就是仲景所說的:“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另外還有兩線用藥基本持平的,即衛氣線用藥的比重基本等同于陰火線用藥的比重,如本篇的甘草瀉心湯。 在《金匱》里,甘草瀉心湯的條文內容為: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其中,“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上文已交代過,是作為陰火證的百合病所共有的典型癥狀。百合病的總病機為:元氣不足,陰火內生。 那么,其面目為什么會出現“乍赤、乍黑、乍白”呢? 赤為熱,黑為痹,白為寒。 用兩線語言轉譯下,赤色即陰火充盛于面部之絡脈且衛氣尚有力與之相爭;黑色即陰火充盛于面部之絡脈但衛氣已無力與之相爭;白色側重于衛氣不行于面部之絡脈。 無論出現上述哪個顏色,都在衛氣稽留的范疇里。 有時陰火占上風,有時衛氣占上風,有時兩者相持。 所以,無論是《內經》還是李東垣筆下,同樣的病證里,黑白等色會交替出現。比如東垣的神圣復氣湯證里就有個“或腹皮白、或腹黑色”的癥狀;在《內經》專題解之《尺脈對應絡脈》篇里,則是絡中奇病的惡行發展,“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古人在這里交代了面部絡脈出現的三色交替,既是為了表明此證屬衛氣稽留,亦是在說明兩線一直在爭,可通過顏色的變化來觀察疾病的進退之勢。 再繼續看后面的文字,“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 我們知道,火性炎上、濕性趨下。因此,偏于無形之陰火一般會向上攻于喉部,偏于有形之陰火一般會向下滯留于下部或陰部。 古人接著說,若是蝕于上部則用甘草瀉心湯。 那意思是不是說,若癥狀不是蝕于喉或蝕于上部,就不能用甘草瀉心湯了呢? 不是。 因為甘草瀉心湯解決的是整個機體的氣機異常,即此證背后的那個衛氣稽留問題,而并不是解決“蝕于喉”本身。 這是我們需要正確看待中醫的地方。 中醫手段并不是作用于癥狀本身,而是作用于導致出現癥狀的人體運作機制的異常。 所以,甘草瀉心湯也就不可能局限于現代的口腔潰瘍,凡是屬于四型陰火的,只要其衛氣稽留的兩線側重,能對應于甘草瀉心湯藥味組成的兩線側重,就可以拿來使用。 反之,并不是所有的蝕于喉或口腔潰瘍,都適用甘草瀉心湯。因為同樣的癥狀,其背后具體的兩線問題未必都相同。 除了口腔潰瘍,我還讀到過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皮膚疾病,生殖系統疾病等等。 其實當你真正抵達到此方發揮作用的機制后,就完全不必再去強記這些驗案了,因為它們終歸不離于: ①無形之陰火或氣逆(比如所謂的“上火”);②經絡層面之陰火(比如瘡疹等);③三焦層面之陰火(比如濕熱阻滯);④氣液的過度疏泄(比如前后二陰的精帶血尿糞等的異常或過度疏泄)。 至于甘草瀉心湯究竟適用于具體什么陰火,取決于其兩線用藥與具體兩線問題的對應。 而且,通過以東垣眼鏡來看甘草瀉心湯,我們還知道了,百合病,其實就是陰火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