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條河,水流方向早被河床決定了,在正確的河段撒網,比在漩渦中拼命更重要。 最近小區(qū)微信群里,鄰居大姐因為停車費從4塊漲到8塊破口大罵。后來才知道她的公司去年倒閉,失業(yè)半年,到現(xiàn)在還沒找到工作,8塊錢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國2%的高凈值人群掌握80%的儲蓄總額,460萬富人擁有67%的社會財富,而70%的家庭存款不足20萬,12%青年處于“零儲蓄”狀態(tài)。 二、千年不變的財富密碼 翻翻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時代的財富游戲都有固定玩法,搶占資源流通的關口。 宋朝茶商,八十年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家,今天的主播都在做同一件事:誰卡住“渡口”,誰就能收過路費。 八十年代擺地攤能發(fā)財,是因為物資緊缺;現(xiàn)在做直播賺錢,是因為注意力成了稀缺資源。 但真正賺大錢的,永遠是離錢最近的人:控制批發(fā)渠道的、掌握流量入口的、制定平臺規(guī)則的。 三、普通人喜歡踩的三個坑 1. 太在意虛榮感:借錢買名牌包、湊首付買郊區(qū)房,誤以為背上網貸就是中產。為了面子負債曬香奈兒的姑娘,或許也曾認為有個香奈兒包包便是階層跨越。 2. 越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外賣小哥每天跑16小時,其實跑得越多平臺越壓單價,就像磨坊的驢追著胡蘿卜轉圈。 程序員以為代碼水平決定薪資,實則企業(yè)所在產業(yè)鏈位置才是關鍵。 3. 喜歡盲目追風口:追著元宇宙、奶茶店加盟跑,結果全給房東和品牌方打工。見過最慘的小伙,兩年追三個風口,現(xiàn)在欠二十萬改行送快遞。 四、普通人的破局智慧 順勢而為:比如國家推數(shù)字經濟就深耕Python、AI這些技能,國家扶持鄉(xiāng)村振興就研究農產品上行渠道。就像00后用AI作畫,本質是用新技術重構文化產品分配路徑。 一魚多吃:便利店老板白天賣貨,晚上把店面改成“共享廚房”租給做私房菜的寶媽,既收租金又抽成外賣訂單。 有位寶媽更絕,建了個“技能交換群”,會烘焙的教做蛋糕,當過會計的教理財,她靠牽線搭橋收服務費,還發(fā)展出二手母嬰用品交易市場。 最后: 站在財富分配的河流里,我們不必做逆流而上的勇士,也不用當隨波逐流的浮萍。 學會構建自己的稀缺性,當所有人擠破頭考公,會寫政務新媒體文案成為特殊技能;當家長焦慮教育,懂兒童心理學的情感導師供不應求。 古人也說過“知天命而竭人力”,放在今天就是認清財富分配規(guī)則,看清財富分配的暗流,順應內心,構建自己的戲劇性,不跟風, 不沉淪,整合資源,在正確的河段撒網,比在漩渦中拼命更重要,也才能讓每一分錢都成為撬動資源的支點。 END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