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活動就胸悶氣短,總以為是年紀大了不中用,其實這很可能是血管里堆積的“垃圾”在作怪。 中醫說的氣血瘀堵,和現代醫學講的動脈斑塊本質上是一回事,就像家里水管用久了會結水垢,我們的血管也會被油膩飲食、久坐不動慢慢堵住。 說到通血管的寶貝,不得不提山里常見的紅果子——五味子。這可不是普通野果,它同時具備五種味道,在中醫看來就像個全能選手。 老祖宗說它“五味俱全”,酸味能像繩子一樣捆住亂跑的心氣,讓心跳穩穩當當;甜味就像充電寶,給心臟 “續滿能量”。現代研究也發現,它含有的活性成分能阻止血管生銹,讓硬化老化的血管重新恢復彈性。 不過單靠五味子還不夠,中醫講究“君臣佐使”,得搭配著來。 給大家講個醫案: 韓女士,62 歲,被冠心病纏了五年,自述剛開始只是爬個二樓就喘得厲害,后來連做飯、晾衣服都胸口發悶,像壓了塊大石頭,晚上睡覺也總被憋醒。看她舌頭發紫、舌苔又白又厚,脈象沉澀,典型的氣滯血瘀、痰濕堵心。 我給她開的方子: 以五味子當“主將”,配上丹參、山楂當“先鋒”——這倆就像血管清道夫,把血管里的“淤泥”一點點化開; 再加上薤白、法半夏當“軍師”,專門驅散胸口的痰濕悶氣; 最后用黃芪、白術當“后勤”,從脾胃源頭增強運化能力,不讓痰濕再生。 服藥一個月,韓女士明顯感覺胸口沒那么悶了,能慢悠悠在小區散步。三個月復診時,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減輕了,連之前總犯的心慌也少了。現在堅持調理了半年,她不僅能跳廣場舞,復查血管狹窄都改善了不少。 不過得反復嘮叨一句:中醫看病就像“私人訂制”,同樣是冠心病,有人是虛癥,有人是實癥,藥方差之毫厘,效果謬以千里。千萬不能照著別人的方子自己抓藥,找專業大夫辨證調理,才是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