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世界里,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但真相可能未必如我們所想象那樣的事情。例如,可能很多人相信石油是遠古生物沉積所形成這一“石油不可再生理論”,但事實上,關于石油的成因仍無定論,目前存在多種學說,主要包括無機論和有機論兩大類。了解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提高科學素養(yǎng),說不定也能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下面我們來了解關于石油成因的幾種學說。 ![]() 一、無機論。無機論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具體又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1、碳化鐵與地下水作用說。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后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然而,這一假說存在不足之處,如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且地內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下地下水難以抵達深處等。 2、基性巖漿形成說。有觀點認為石油是在基性巖漿中形成的,或者是在地球深部巖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巖漿里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還有氧、氮等元素。在巖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巖漿的侵入和噴發(fā),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3、地下深層可燃氣學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教授提出,石油并非起源于生物,而是起源于地球深處的甲烷。 4、宇宙成因說。十九世紀末,俄國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tài)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并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 二、有機論。有機論認為石油主要是由遠古時期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殘骸沉積轉變而來。這些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如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具體又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1、海生纖維狀植物沉積說。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后慢慢轉化而成的。 2、海生動物脂肪形成說。1888年,杰菲爾提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 3、動植物混合成因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lián)的古勃金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 4、分子生油說。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有人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學說”,即油烴類是沉積巖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巖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有機論是目前較為普遍被接受的理論。這些生物死后,軀體下沉并被埋在泥沙層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泥沙層逐漸變成巖石層。在巖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下,生物遺骸逐漸轉化為濃稠的石油。石油會穿過疏松的巖石層向上流動,直到遇到致密的巖石層被擋住,從而逐漸富集形成油田。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石油有機成因說基本上已被證偽,新的無機成因說已獲得基本的證實。這一觀點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證據: 1、石油餾分的旋光性曾被視為生物有機物質的特有屬性,但近幾十年的研究證明,人工合成的很多物質也有這種特性。 2、在隕石中和地幔捕虜體中也發(fā)現了卟啉等生物成因標志物,說明無機物中一樣也可以帶有這些標志物。 3、雖然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氣田都分布在富含生物化石和有機物的沉積坳陷環(huán)境中,但這種分布并不一定能推導出石油來自于生物化石的沉積與演變的結論。 總的來說,石油的成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目前尚無定論。無機論和有機論都有其各自的證據和觀點。但小編認為需要強調的是:有機論的背后必伴有經濟利益因素,“石油不可再生”,將使得石油及其衍生產品的稀缺性更高,進而導致價格更高,也為人類發(fā)展非石油能源提供理由(例如發(fā)展“新能源汽車”)。而無機論則提示我們,石油并沒有我們目前所想象的那樣稀缺。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來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揭示石油的成因之謎。 ![]() 注:圖片由AI生成,版權屬于程序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