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知識的教學方法,又稱“發(fā)現法”或“研究法”。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和討論等途徑主動提出問題并探索答案,進而自行發(fā)現并掌握相關原理和結論。 在當前情景探究類試題命制背景下,探究式教學可能還能發(fā)揮“提分”作用。 ![]() 探究式教學與傳統(tǒng)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有顯著差異。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居于權威地位,直接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信息;而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處于學習的中心,教師更多扮演引導者角色。傳統(tǒng)教學強調知識的灌輸和記憶,學生往往難以將所學與實際情境相聯(lián)系并應用;相反,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懷抱好奇心,主動提出問題并通過實踐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最常見的探究式教學模型包括 “5E”教學模型,該模型后來還衍生出了7E。 5E教學模型由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協(xié)會(BSCS)提出,將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緊密相連的階段:吸引(Engage)、探索(Explore)、解釋(Explain)、拓展/遷移(Elaborate)和評價(Evaluate)。 ![]() 除了5E模型,探究式教學的一般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構建假設、設計并實施探究方案、得出結論、交流反思等環(huán)節(jié)。例如,某些IBL模型將探究分為六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交流分享”。此外,探究式教學也仍在不斷產生新的研究,在學術界仍然屬于研究熱點、創(chuàng)新點。 ![]() 例如,2025年5月的一篇研究中提到 Question-patterned inquiry learning(QPIL,問題模式探究學習) ,強調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提問、探索、實驗和基于證據的推理進行學習。這種方法與建構主義哲學相一致,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具體特點和步驟
國內外大量文獻的綜述顯示,探究式教學的影響已從最初5E時代的生物、到科學教育,再到數學、乃至人文學科,在小學、中學、高校各級教育中均取得了積極成果。 ![]() 例如,上圖研究發(fā)現,基于探究的學習方法對EFL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有積極影響。 基于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發(fā)現過程,包括尋求、收集、分析、綜合和評估信息,創(chuàng)造想法,以及通過溝通、合作、深入思考和學習者自主性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這種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在英語寫作中應用批判性思維技能,提高寫作質量和學術表現。 并建議建議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師在語言課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同時,教材開發(fā)者應考慮基于探究的學習原則,開發(fā)能夠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語言教學材料。 隨著更多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累積,以及命題的轉向,我們有理由相信,探究式教學將在教育領域發(fā)揮更加深遠的影響,引領教學方式從“授之以魚”走向“授之以漁”,真正實現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標。 相關論文請按標題自行檢索或去知識星球獲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