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過“傳話”游戲的人知道:一群人排成一列,悄悄將一句話依次傳遞,到最后開頭和結尾的話,可能就變成兩種意思了。 古代許多經典俗語、成語在流傳過程中,就像“傳話”,因誤讀、斷章取義或語言演變而被曲解,其原意與我們現在常見的理解,完全是兩碼事,甚至是背道而馳。 下面就是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俗語(成語),回溯本源,便會發現我們完全“曲解”了古人的意思。 ![]() 1、女子無才便是德 曲解:禁止女性接受教育,認為無知的女性才是道德典范。 出處:此語出自明末清初陳繼儒的《安得長者言》:
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進一步闡釋:“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愚謂:女子有才而能斂才,方為至德。” 原意:批評女性濫用才學(如沉迷小說),勸誡女性不以才華自矜,要謙遜低調,并非否定才華本身。 ![]() 2、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曲解:要求女性無條件屈從不幸婚姻。 出處:宋代《五燈會元》記載'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后來明代話本小說,將'雞狗'具象化為丈夫,并附加'烈女不嫁二夫'的道德綁架,到了清代更演變成:“嫁瘸隨瘸,嫁盲隨盲”。 原意:本為禪宗比喻世事無常的隨緣態度; ![]() 3、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曲解:沒有生出兒子,就是最大的不孝。這也經常成為強迫生育、重男輕女的依據。 出處:《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原意:'無后'本指未能履行祭祀祖先的責任,并非單純指無子嗣。 ![]() 4、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曲解:合理化父母所有行為,包括家庭暴力 出處:最早近似表述見于北宋《二程遺書》卷二十二:“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之后朱熹《朱子語類》進一步闡釋:“子之于父,雖有不是,亦當隱忍。” 原意:程頤原句強調子女應“主觀上不苛責父母”(心態),非承認父母絕對正確(事實)。先秦時期的儒家明確要求:“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子女諫諍父母過錯。) ![]() 5、三從四德 曲解:要求女性絕對服從男性 原意:三從—原為喪服制度中,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參與祭祀的身份歸屬;
四德:《周禮·天官·九嬪》記載:“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所以“四德”針對的貴族女性參政者的素養要求,是對女性政治能力的制度性肯定。宋代《女孝經》把'四德'降格為家務技能。
![]() 6、無毒不丈夫 曲解:推崇心狠手辣 語源勘誤:原句為元代關漢卿《望江亭》中的'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原意:強調胸襟度量。明代話本誤傳為'毒',折射出明清江湖文化的暴力傾向。 7、無奸不商 誤解:商人必定奸詐狡猾。 原句:「無尖不商」(古代米行行規)。 原意:商人賣米時會將斗堆成尖頂,以示誠信讓利。后因為“尖”與“奸”同音,在口耳相傳中逐漸混淆,再加上部分商人確實“削尖”缺斤短兩,于是一個褒義詞被改為了貶義詞。 ![]() 8、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曲解:為自私自利辯護。 出處: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原意:'為'讀作wéi(修為),指人修身立德,是天經地義的事;若不修身立德,必遭天譴。 9、以德報怨 曲解:主張用恩德回報仇怨,無底線寬容。 原典溯源:《論語·憲問》原文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意:孔子明確反對無原則的'以德報怨',主張用公正(直)回應仇怨,用恩德回報恩德。 ![]() 10、婦人之仁 曲解:貶低女性仁慈為目光短淺。 出處:來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評價項羽:'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原意:批評項羽在封賞問題上的優柔寡斷,不夠爽利。“仁”此處特指 “小恩小惠”,“婦人”:借代 “內帷處事方式”,非貶低女性性別。 除了這10個俗語外,你還知道有哪些被“曲解”的古代俗語、成語和諺語嗎?歡迎大家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