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年,暮春三月上旬,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儀式以祛除不祥。眾多賢才名士紛至沓來,無論年長年少皆匯聚于此。 此地有巍峨的山巒、茂密的樹林與修長的翠竹,更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環繞亭畔。我們引溪水為曲折的水道,眾人依次列坐于岸邊,雖無絲竹管弦的盛大樂聲,卻能以酒助興、以詩寄情,暢敘內心深處的幽思。 這一日,天空晴朗明凈,春風溫和宜人。抬頭仰望浩瀚宇宙,俯身觀察萬物百態,目之所及、心之所至,皆能盡情享受視聽的愉悅——這般情境,實在令人陶醉。 ![]() 人生在世,不過俯仰之間便已度過一生。有人偏愛在書房中與知己促膝長談,傾訴胸懷抱負;有人則寄情于外物,縱情山水、不拘形跡。盡管取舍千差萬別,性情有靜有躁,但當人們陶醉于眼前的事物時,往往會沉浸在短暫的滿足中,渾然不覺衰老將至。 然而,當曾經的歡愉逐漸消逝,心境也隨之改變,感慨便油然而生。往昔所珍視的一切,轉瞬間已成為過往云煙,即便如此仍令人心生觸動,更何況生命長短皆由造化決定,終將歸于虛無!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這怎能不讓人悲痛萬分? ![]() 每當閱讀古人抒發感慨的文字,總覺他們的心境與我如出一轍,不禁對著文章嘆息哀傷,卻難以言明其中緣由。我深知,將生死等同視之是荒誕的,將長壽與短命混為一談更是虛妄。后世之人看待今日,正如我們看待往昔——這是何等可悲! 因此,我一一記下與會者的姓名,收錄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變遷、世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感慨的根源始終相同。后世的讀者,想必也會對這篇文字產生共鳴吧。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亭雅集所寫的序文,可以概括為:抒發人生無常之慨,由宴飲之樂轉入對生命短暫的悲嘆,表達對生死問題的深刻思考。批判虛無生死觀,反對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的哲學,強調生死差異的真實性,體現儒家務實的人生態度。 追求精神永恒,通過文章使后人“有感于斯文”,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超越時間,獲得不朽。 文章駢散結合,文風清麗,既有駢文的典雅,又有散文的流暢,成為后世散文典范。情感真摯,哲理深刻,由樂轉悲的抒情方式,影響后世文人(如蘇軾《赤壁賦》的“樂—悲—悟”結構)。其書法飄逸自然,筆法精妙,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成為后世書家必臨之作,影響中國書法藝術千年??胺Q書法、文學、哲思的完美結合,是中華美學的巔峰之作。 總之《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文學杰作,更是融合哲學、書法與士人精神的文化瑰寶。它奠定了中國文人藝術的審美基調,其生死哲思與藝術成就至今仍被廣泛研究,影響深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