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順,男,景州棗林張(今屬河北景縣)后裔,1934年1月26日生于河北省良鄉縣新莊村(現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辛莊村)。他出身農家,自幼浸潤于鄉土文化,在家族口述故事與農村生活的熏陶中成長,為其日后的文學創作埋下深厚根基。 一、執教杏壇:深耕教育三十載 田景順早年勤奮好學,1949年起完成小學教育,1953年至1956年就讀于固安縣初中,后考入通州男師(今北京通州師范學校),1959年畢業。此后,他投身教育事業,先后在部隊學校、北京曙光中學及家鄉新莊學校任教,深耕講臺三十余載。任教期間,他注重教學實踐,常為學生撰寫作文范文,逐漸開啟文學創作之路。因教學成績突出,他于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獲評高級教師職稱,1994年退休后仍筆耕不輟。 二、文脈鄉愁:筆耕不輟的鄉土敘事者 田景順的創作始終扎根鄉土,以農村生活為底色,作品聚焦農民群體的家國情懷、進取精神與道德風貌。他通過小說、神話等體裁,既頌揚人性真善美,亦批判社會陋習,傳遞積極價值觀。截至2008年,其作品《房山民間文學》收錄兩篇小說、八篇神話;2012年,長篇小說《大峰山情義記》由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展現其對鄉土文化的深刻洞察與文學使命感。 三、根系追尋:跨世紀的家族史重構者 據田景順老人回憶,祖上口口相傳,景州棗林張十二世張秉倫在永定河金門閘任職時,與田家多有來往。田家有七頃地,但無男丁繼承家業,田家老母一直想過繼個能支撐門戶的兒子。張秉倫說:“看我兒子行不行?”田家老母一看挺滿意。于是,次子張振緒就過繼給了田家,改名叫田光玉。自此,開棗林張氏田姓支脈。身為棗林張氏后裔十八世,田景順自幼懷揣尋根之志。家族口述歷史中“景州棗林張”在棗林村曾有十三所大院的記憶,成為他追尋的線索。2017年,他通過博客結識十九世族親張海燕,并親赴景縣前棗林村尋訪族親,促成跨越地域的宗親聯結。同年,他自哥倫比亞大學影印回《張氏族譜》(民國十一年版),系統梳理家族歷史,著手編修田氏分支譜系,填補家族史研究空白。 作為鄉村教師、文學旗手與族史學者三重身份交織于一身的文化守夜人, 田景順老人以教育點亮學子心燈,以文字記錄時代風貌,以族譜延續歷史記憶,踐行了對鄉土、文化與血脈的深情守望,成為觀察中國當代鄉村知識分子精神追求的生動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