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揭陽古城故事》欄目組邀請《楊氏繪公世系槎橋族譜》編委會成員楊鴻初老先生做客直播間,講述槎橋村的歷史人文故事。主持袁思敏。仙橋街道槎橋村位于揭陽市榕城區南部,全村主要有楊、許兩姓族人聚居,楊氏始祖楊繪公于北宋熙寧七年 (1074)辭官南下創居槎橋,現有族人一萬多人,許氏始祖豎基公于南宋末期前來落籍,現有族人約九百人。槎橋村歷代人才輩出,世代簪纓,文物古跡、古樹名木星羅棋布,是遠近聞名的宋代古村,擁有“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傳統村落”“廣東省古村落”三張文化名片。
槎橋楊氏宗祠及周邊民居聚落
楊鴻初老先生介紹,北宋熙寧七年(1074),楊氏始祖楊繪公辭官攜眷乘舟南下,所乘船只擱淺于仙橋河北岸東洋前,楊繪公率眾上岸邊搭棚居住,后再擇地筑舍居住。
槎橋楊氏始祖楊繪公像
槎橋村除了始祖楊繪公為進士出身、入選翰林之外,十二世祖宗瑞公在元延祐二年(1315)中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是參與主持《金》《宋》兩史的編修工作;二十四世祖鐘岳公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成進士,任過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七世祖長發公、二十八世祖珍公同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分別考中文、武進士。槎橋故此享有“一門文武五進士,歷代院臺三翰林”的盛名。楊氏后代子孫效仿先祖,弘揚美德。傳至九世時,正值南宋末年,在元兵的進逼之下,宋朝幼帝趙昺在忠勇文臣武將的護送下退到廣東,楊氏九世祖世征公、世巡公與元兵大戰于五坡嶺,壯烈殉國;崖山兵敗,監察御史楊世定、知樞密院楊世寧隨幼帝一同溺海,以身報國。楊家忠烈,護宋抗元,讓元軍震怒,于是進兵對槎橋楊氏的創居地西川進行大屠殺,族人們四處逃命。直至后來社會逐步安定,一位叫楊世奇的先祖才回歸東洋重創基業,其他族人基本上就散居各地。據不完全統計,槎橋楊氏族人分創國內外近百個鄉村聚落。 洋內許氏宗祠
許氏始祖豎基公為舉人出身,官任化州通判。他的十二代裔孫許元凱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中舉,兒子許興泰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舉人,父子都任過知縣。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是槎橋以及從槎橋遷創各地的楊氏族人的家族式總祠,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創建于清康六年(1667年),祠中廳懸“進士”“副魁”“貢元”三塊名匾,還有清代翰林庶吉士楊鐘岳撰聯并書的祠聯柱石,聯文書:“希盛唐名賢之聚三眷肯構肯堂千百世光輝俎豆,體吾家先正之銘四知為弓為冶億萬年清白云礽”。東洋古秋楓
槎橋村包括東洋在內有十多株古樹,其中以古秋楓樹最多,樹齡在300-800多年之間;此外還有古榕樹、古木棉樹。這些古樹是槎橋村歷史的見證和傳承的關鍵載體,也是村落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節目插播槎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燕填有關楊、許兩姓和諧相處及鄉村振興的采訪錄音(孫麗薇 攝)
楊、許兩姓人口懸殊,但世代和諧相處,共同建設美麗幸福家園。在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槎橋村很好地傳承優秀家風美德,保護古村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古村文化資源,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擦亮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的名片,開創新時代的文明風尚。(本期攝影 陳奕波)